东海县主要猪病情况分析
2018-10-21李堂云宋兴国唐式校
李堂云 宋兴国 唐式校
摘要:东海县是养猪大县,养猪生产历史悠久,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流行或散发过猪瘟、猪丹毒、猪口蹄疫等10余种主要猪病。近年来,由于防病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些主要猪病有的多年未见发生,有的只是零星散发。
关键词:猪病;分析;东海县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012-02
1 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往往多发生于断乳仔猪和生长猪。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村镇、肉联厂、屠宰场和苗猪市场附近易于流行。发病高峰一般在7~10月。老疫区流行缓慢、死亡率低。在新疫区、流行猛烈,死亡率高,不定期预防注射或补针不及时,常呈散发。该病解放前在东海县广泛流行,生猪死亡惨重。解放后该县有两次较大的猪瘟疫情:第一次是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各级大办猪场。一方面私人喂养的猪全部集中在生产队集体饲养,另一方面盲目到外地购猪,造成该病流行,发病率达10%,死亡达99. 75%;第二是1979年,政府对养猪业实施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养猪积极性,县内猪源不足,大量去外地购猪,饲养量猛增,由于防疫体制不健全和疫苗供不应求,造成该病流行,死亡猪6万余头。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只有靠防疫、检疫、隔离消毒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20世纪50年代初用猪瘟结晶紫疫苗皮内注射,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用猪瘟兔化弱毒湿苗肌肉注射,20世纪60年代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肌肉注射,1979年至今,该县一般采用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肌肉注射,也有继续单独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肌肉注射的免疫方法。在防疫方法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采取每年春秋二次突击防疫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保持常年的免疫密度。20世纪80年代后实施常年防疫,把50日龄左右的窝防(阉割时防疫注射)、苗猪交易市场防疫和平时的查漏补防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存栏生猪常年维持较高的免疫密度。1985以后,江苏省颁发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东海县强化了各项生猪防疫举措,严格执行产地、集市、运输、宰前宰后检疫检验规程,该病在该县仅有零星发生,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1]。
2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皮肤诊块,群众称为“打火印”,发病率仅次于猪瘟。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初夏和晚秋。5 N10月多发,7~9月为高峰期,其他月零星发生。1949~1958年间,猪丹毒在东海县发生的形式多呈地方性流行。1958年该县李埝乡、双店乡先后发病共2581头,死亡615头,死亡率为23. 83%。1961—1966年,每年春秋进行两次猪丹毒防疫,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一般呈散发性。1980年后,实行常年防疫,使该病基本得到控制,
东海县对该病的免疫方法逐步更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20世纪70年代改用猪丹毒弱毒冻干苗,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不断提高,预防效果比较理想。治疗该病通常选用青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可取得较好疗效。
3 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重要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具有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特性。主要感染偶蹄家畜,如猪、牛、羊、鹿、骆驼等。猪口蹄疫的临床特征是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疱疮的烂斑,少数病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变化。口蹄疫是一种世界性的疫病,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而且扑灭起来相当困难。口蹄疫病毒具有多种类型,例如甲型、乙型、丙型、南非1 3型、亚洲l型。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相互免疫,所以给人工免疫及防治工作造成很大难度。该病在东海县始发于1964年,当年有浦南、黄川、张湾三个乡13个村的76头猪发生该病。1979年又因比邻的新浦感染区与东海县合作经销冷冻猪肉等生猪产品传人病源,使该病先后在多个乡镇流行。当年就有5451头猪发病,47头猪死亡。
该病疫情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该县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机构,实行联合办公。由县林牧业、工商、卫生、商业、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把住饲养、收购、运输、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及疫病检测检验关。1984年以后,该县生猪未见该病发生[2]。
4 猪肺疫
猪肺疫又称猪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因猪咽喉部急性肿胀,又有“锁喉风”之称。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气候潮湿、气温骤变的季节多发。成年猪发病较少。20世纪50—60年代,东海县发生的该病以最急性或急性型为多见。20世纪80年代则以急性及慢性型多见,而且多为零星散发。1954年是该县发生该病最多的一年,当年有512头猪发病,153头病死亡,死亡率为29. 88%,疫情波及了12个乡245个村。20世纪60年代该县开始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预防该病,20世纪80年代改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免疫,使该病发病率迅速降低,只有零星病例发生。抗生素药物对治疗该病有一定疗效。
5 猪气喘病
豬气喘病又称猪霉形体肺炎,是东海县常见的猪传染病之一。其病原是霉形体。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气喘。剖检为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对称性实质性变化,病程多呈慢性经过。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母猪最易感,15~20 kg仔猪和乳猪次之,育肥猪和种公猪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土种猪易感性比外来猪强。20世纪50—60年代,该县西部丘陵地区为新发病区,常呈急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如李埝乡1956年发生该病456头,死亡161头,死亡率达35. 3%。1958年横沟乡罗庄农场20头猪,就有14头发病,13头死亡。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疫情呈缓和下降趋势,但由于隐性感染猪的存在,个别地方仍有零星散发。气喘灵、土霉素、卡那霉素等经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该病,疗效较显著。
6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高温、传播迅速、慢性经过者以跛行、明显的神经症状为主。在众多型的链球菌群病原中,以败血症型和脑炎型的病死率较高,对养猪业的发展威胁很大。该病在东海县始见于1987年10月。先是由邻近县传染到东海县房山镇,10月中旬波及到周边的平明、白塔埠2个乡镇共35个村,339户,528头猪发病,94头猪死亡。白塔埠镇王小埠村农民韩继华自宰一头患该病肥猪,病肉就地销售,引起本村18头猪发病,5头死亡。疫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封锁疫区疫点,设卡把关,禁止病源扩散,病猪就地治疗,治疗后经一个月的饲养期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售。当年11月疫情平息,次年3月对房山、平明、白塔埠、张湾、驼峰、安峰等12个乡镇的生猪,进行猪链球菌菌苗防疫接种,1988年至今东海县未见该病发生。
7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吮乳期内仔猪一种常见病,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粪便为特征。该病在东海县各地都有发生,仔猪越多的地方发病率越高。养仔猪大乡李埝乡发病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全乡年内共产仔猪15683头,发病的有14500头,发病率为92. 46%。死亡291头,死亡率2. 01%。在年龄分布上,一般是10 -30日龄哺乳仔猪发病率较高。其中,10~20日龄哺乳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超过15日龄以后发病的,死亡率不高,但生长发育受阻。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磺胺脒、土霉素、黄连素都有较好的疗效。
8 猪弓型体病
弓型体病是由龚地弓形体寄生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目前在该县畜禽中主要危害于猪。东海县20世纪60年代该病就有发生,但未能确诊,通称为无名高热。1978年首次在牛山乡大贯庄村病死猪的病科中查出滋養体,确诊为该病。1980年3月,东海县种猪场的中心饲养场发病74头,扑杀3头病猪取病料实验室镜检,查出滋养体,同年牛山镇毛墩村发病15头。1982年3月,抽样采集商品猪血液进行间接血凝试验,共随机抽查50头,阳性猪17头,阳性率为34%。随着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和养猪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阳性检测率逐年明显减低。该病动物传播媒介较多,要防止猫犬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料槽、水槽等物品。治疗该病通常用磺胺类药物。
9 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猪体内寄生虫病,该病在东海县各地都有发生,但以地势低洼的湖荡地区感染率较高。1979年,东海县随机抽查544头猪,感染蛔虫的猪286头,阳性率为52.6%。其中安峰镇猪蛔虫感染率居全县之首,高达85%。1983年再次普查,东海县发生蛔虫病的猪有122011头,发病率为1. 55%,死亡猪463头,死亡率为0.38%。对该病的预防主要是抓住粪便管理,坚持粪便发酵后使用,实行定期驱虫,治疗可选用左旋咪瞠和敌百虫。
10 猪肺丝虫
猪肺丝虫病又称猪后圆线虫病,发病率较高,常被误诊为气喘病或气管炎。病猪和蚯蚓是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该病在东海县各地都有发生,但以西部丘陵地区发病较多,其中的李埝乡、温泉镇1985年猪肺丝虫抽查阳性率都在50%左右。1985年全县有18200头猪发生该病,死亡112头,应避免猪吞食蚯蚓,并定期驱虫可预防该病。治疗该病通常用左旋咪唑等驱线虫药。
参考文献:
[1]张洪让,猪病防检治精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46-50.
[2]李峰,王益军,畜禽主要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