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

2018-10-21刘代红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具体策略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刘代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的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习惯和兴趣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核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教学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学科,其学习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树立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具体策略

引言

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加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知识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主要教学任务。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抽象的书面知识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事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充分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

一、生活化教学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意义

(1)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学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过度依赖课本教材的问题知识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很难将所学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限制了自身的核心素质的提升。其次,课堂的学习氛围过于枯燥,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没能完全发挥。

(2)生活化教学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意义

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将抽象的书面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实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

二、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思想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的知识。通过实践经验加强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可让学生发现这门课的实用性,促使学生主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并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将所学知识或理论应用到现实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一课时,教师在设计本节活动课时,为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办法。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设立了“慧眼识金”、“它是谁”、“你说我猜”、“最后一搏”等几项竞赛性的趣味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学生们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够胜出,就会竭尽所能的了解查找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大家经过商讨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从中也能感受到只有自己努力了才会为小组献计献策,成功感犹然而升,同时也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便是比较开放的,老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的挖掘,认真钻研,真正地了解教材,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的时候将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和学生有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这样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便会更加的丰富。此外老师还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或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认真地解答,绝对不能出现不耐烦的情况。

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一课时,本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的衣着是他们最为敏感的,所以对不同的服装搭配,他们都会不遗余力的亲身体验。但是关于服饰的更多知识,他们就不好理解了。为了让学生们对服饰有更多的理解,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去体验,一方面通过学生们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来了解。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服装模特表演,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进行情感教育渗透

在日常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对学生生活富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同时从中获取学生相关的信息。只有在足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并且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例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教师利用谈话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一起做游戏,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当时的心情和情况。再对学生提问: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明白从他人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出发,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尊重同学的选择,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学会相互包容和理解,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地儿童。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對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佳明.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新课程(小学),2017(08):29-30.

[2]孙艺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J].好家长,2016(09):25-26.

[3]曹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6(05):35-36.

[4]姜秀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方式解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7(11):51-52.

(作者单位:贞丰县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具体策略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