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译过程中的问题与心得

2018-10-21王浩然刘洋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口译表达笔记

王浩然 刘洋

摘 要:时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一名合格口译员需要多长时间。在本学期的第一节实践课上,译员曾这样回答:After two years hard work,I believe I can handle them。然而,自2016年9月至12月,经过四个月的学习之后,当时的壮志豪情倒稍有些童言无忌的意味。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的鸿沟,早已深知翻译学习绝非十日之功。而在四个月的口译学习中,经历过困难,遭受过挫折之后,也已经感知到,仅仅在专业知识上保持hard working是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更需要有敏捷的头脑,需要有流畅的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快速的应变反应能力。这些重要素质,则需要译员在未来漫长的生涯中,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培养起来。

关键词:口译;笔记;表达

引言

在四个月的口译学习中,一直努力尝试克服对口译的“恐惧”。因为口译“现时、现场、限时”的特点已经不允许译员像做笔译时那样闲庭信步,同时,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工作特点也常常让译员在口译练习中过度紧张。总是会在开始时就担心如果听不懂怎么办,记不下来怎么办,语言组织不好又怎么办,这些私心杂念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译员的自信心,译文自然会有失水准。因此,每当开始口译练习的时候,都会强迫性地告诫自己:要敢于蔑视口译的难度,更要敢于承担口译中发生的错误。类似的心理暗示其实不会起到什么实质作用,但至少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能慢慢学会理性看待口译,心平气和地处理口译并积累经验,而不会像先前一样逢口译必手忙脚乱、如履薄冰。

一、基本素养

此外,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所取得的跨越式的进步就是能够在口译过程中做到坚持、不放弃。不得不承认,在接收、解码、记录、编码、表达的五个阶段中,每一步译员都做得非常粗糙,连贯性很难做到,正确性更无从谈起。但与以往不同,最早可能只记录到一半就选择放弃,而今可以做出不太完整的记录,最后会强迫自己,利用支离破碎的细节加上合理的想象力,生硬地将译文传达出来。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译员也许会犯错,但一名合格的译员绝对不会中途放弃而造成冷场的状况,这也是一名译员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二、表达技巧

再次,译员在日常的英汉口译练习中也会非常注意自己的汉语表达方式。性格内向的译员,有时会讷于言表,说话会表意不清,支支吾吾,这也让译员在译文传达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吐字不清、语气词过多、择词不当、病句丛生。在英汉口译过程中,汉语输出是最后一段环节,也是全过程成败的验收站,重要性无需赘述。所以,在口译学习过程中,译员也会有选择地朗读汉语文章,如讲话稿、祝酒词等口译常用文体的文章,着重强化正式语体的汉语表达技能。在近期的口译练习中,译员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相较之前,自己的汉语表达更加流畅,吐字也更为干脆。偶尔在选词表意时还会有所偏差,但已经有很大进步。

三、实战性与真实性

但是,在几个月的口译学习中,最让译员不满的还是译员对待训练的方式与态度。因为在做作业的时候,译员的目的总是要把“作业”做好,而不是去做一次成功的口译,因此长久以来译员练习的方向都是有偏差的。口译本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的即席双语活动,口译话题千变万化,往往难以预测,而口译现场的气氛也常常会对译员造成较大的压力,影响译员的信心,怯场的心态会使译员口误丛生。而课下译员在做作业的时候,这些情况都不会出现。译员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去避开这些状况,很难为自己营造一种现场中紧张与压迫的口译环境。相反,译员口译练习的时候倒显得悠然自得,经常性地忘记要求。首先将原文听若干遍,直到自己对原文内容和结构有一定了解之后才会大胆着手翻译,有时碰到听不懂的单词还会尝试用词典查一下。在录音的过程中也会想尽办法润色译文,过分依赖笔记,根据笔记提前想好要使用的词,出现问题的时候甚至会重新录音。而这种对作业过分完美的苛求已经完全将译员带离真实口译的轨道,很多情况下,译员的作业听起来表达流畅,吐字清晰,可是这种作业却无法反映出真实口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往往看似很完美的东西,其实漏洞百出,这种做作业的方式和态度很难帮助译员在口译的学习中有所提高,反而掩盖了问题。同时,译员认为,交作业算平时成绩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作业与口译本质上天差地别,就译员的问题而言,常常会为了平时成绩想办法把作业做得好看一些,唯独失了口译的真实性。这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丧失了练习的真正意义。如何更有效地做作业和收作业,则需要未来师生共同斟酌。

四、被动接收

而在口译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听入的时候,经常会被动接收,尤其是在听入口音重、生词多的文本的时候,只能孤立地听入单词和句子,过分集中在信息的语言形式上。另外,口译过程中经常面临的困境就是耳朵跟不上信息,大脑跟不上耳朵,手也会跟不上大脑。在记笔记的时候会出现走神、大脑短路的情况,面对一些细节,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符号代替,如果信息语速过快,那么译员的笔记则是一团乱麻,甚至是空白。常常忽视信息的逻辑,一旦理解信息,就赶忙记下来,最后表达的内容却是非常粗糙的,可能根本无法反映原文本的主题、论点、情节、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等,这是也是译员在本学期一直尝试解决却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Mind Map

最后,本学期最大的遗憾在于没能参透mind map的真谛。无论是在听入还是笔记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信息量大的口译,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入点状式局部记忆的怪圈,而不能有意识地使用网状式的整体记忆法。面对零散的细节,仍不能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衔接,也不能进行合理的内容“编造”,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大脑思维的僵化,归根结底还是肚子里的墨水太少,思维不够开阔,在口译的时候一心想着做笔记,然而根本没有动脑子思考。让译员印象最深的是,在某节课,教授给译员们一个主题,让译员们列举三个论点,并简要佐证。译员不得不说,在几分钟的准备时间里,译员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可能与心理紧张不自信有一定关系,但自己的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在这一刻暴露无遗。译员可以用中文简要罗列出三点,但可能无法佐证,如果想要转化成英语,而且是逻辑清、表意明、可以让听众明白的英语的话,那么仅仅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对译员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结语

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之后,译员深刻感受到,口译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种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一名合格译员,内在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外在需要注意社交礼仪与规范以及保持大方得体、洁净素雅的仪表。合格译員绝不可能是照相机,作为口译学子也不该以成为照相机为目标。一名合格译员,自然需要有一分天赋,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回顾本学期的学习生活,译员给自己呈现出的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的姿态,心气浮躁,不再愿从基础做起,很少主动地拿出时间静下心来听听力,背单词,朗读英语。其实学习不是为了实现浮夸的理想,而是要脚踏实地提高自己,译员自认为不是朽木,百炼也能成钢。译员对王老师、李老师并没有更多的要求。本学期,二位老师悉心传授口译技巧,付出良多,她们的口译经验也间接地成为译员们的无形财富,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下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译员并不期望自己能改正所有错误,因为这尚需时日,但译员希望自己在长期的口译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不再逃避问题,找到问题之后可以即刻着手解决问题,口译本就是千里之行,只希望现在的译员可以始于足下。“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

[2]蔡朝晖.论翻译的标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

[3]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5]郭小菡.辞意理论关照下会议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研究[A].海外英语,2014.

[6]刘和平,徐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5).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8]叶子南.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口译表达笔记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我的自然笔记(一)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