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研究

2018-10-21刘娅娅

乡村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乡村振兴

刘娅娅

[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的提出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垃圾围村、围河、围路现象突出,农村垃圾分类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现状,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出以村内自主处理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促进农村地区垃圾科学处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 乡村振兴;垃圾分类;农村自主处理

[中图分类号] X5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7-111-3

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按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强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1]。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垃圾围村、围河、围路现象突出,农村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1 农村垃圾排放现状

笔者走访和调研了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一些距离县城较近的乡村,充分了解了农村垃圾的种类和排放现状以及村民的生活习惯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接受高等教育,村里常年在家的只有一些家庭主妇和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各类产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变得量大类多。

农村垃圾主要有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居多,包括有机垃圾(剩饭菜、瓜果皮)、砖瓦渣土、塑料、纸类、织物、玻璃、塑料瓶、牲畜粪便和有毒有害垃圾等。生产垃圾包括各类产业加工后的废渣、废水等。村内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措施和处理设施,垃圾完全依赖村民自己处理和自然分解消化。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很原始,受多年传统习惯的影响,村民习惯性地把垃圾随意倒在路边、地头、桥下、河道、沟渠和田野等地,塑料袋、化肥袋、农药瓶等“白色垃圾”到处都是,垃圾围村、围河、围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风吹日晒会被分解到土壤中,但更多的是产生堆存现象,不仅影响村容整洁,而且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

2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分类装置缺乏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以及垃圾收集、堆放、运输、处理系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不重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是村委会和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村委会没有积极主动申请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村民的生活习惯所致。因此,农村很多村无法处理的垃圾会被堆积在河道、地头、桥下等地方,分类设施的缺乏导致无法回收垃圾。

2.2 分类意识淡薄

通常各农户会进行简单的分类,对于饲养牲畜的村户,剩菜剩饭等可利用的垃圾会被重复利用,但是更多的垃圾被倒入了沟渠、河道等。分类过于简单笼统,人们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种类。大多数村民对垃圾的分类只有两类,即有经济价值和无经济价值。村民认为眼前还有经济价值、可再利用的仅限于如啤酒瓶、废纸盒等,而其他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或者环境污染的东西如碎玻璃、废电池等则不在他们废品回收的范围内,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类垃圾还有经济价值或者会对居住地造成什么样的危害。这种垃圾分类方法显然不科学,造成了资源浪费。

2.3 处理方式不科学

农村基本上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埋、直接还田和直接焚烧的简单方式消纳垃圾。公共道路上的垃圾及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河流沿岸甚至成了天然农村垃圾堆放场,垃圾堆积导致河道被堵,近年来很多地方河道越来越窄,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简单的填埋处理往往是将垃圾直接填埋至村里的自然沟壑或者坑洼处,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农村垃圾直接还田处理过程中,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之渗入土壤,容易改变土壤性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在焚烧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设备和技术处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二次污染[2]。因此,这些处理方式对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

2.4 分类回收动力不足

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无法全面实施的原因在于缺乏基本的动力,即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有效的激励机制[3]。在农村,书纸和饮料瓶显而易见会被回收,所以这类垃圾不会造成垃圾堆放和环境污染。但是,存在环境威胁隐患的电池、低值塑料等垃圾因为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可图,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收和处理。由于这类垃圾回收价格很低,收集和存放又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有些村民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空间去收集,这是因为成本和收益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很多可利用的垃圾经常会出现在天然垃圾场,等待土壤的自行分解,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措施

3.1 建立分类设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所以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农村垃圾处理迎来了春天。对于垃圾处理问题,政府会给予最大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两方面。对于垃圾分类装置的缺乏问题和资金短缺问题,县级政府可以委派驻村干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一起实地调查统计各村垃圾装置的需求及各方面的资金需求,统一在规定日期内向县一级政府报送。县级政府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落实对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装置的建立。首先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在基础设施有保障的前提下,垃圾才能得到分类,为后续垃圾的科学处理奠定基础。

3.2 提高分类意识

对于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村民委员会全权负责。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监督执行村规民约,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政策,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村委会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村民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其次是村委会制定相应规定实施监督。因为多年来村民习惯散漫的垃圾处理方式,而且缺乏环保意识,所以在宣传这方面会比较困难。建议村民委员会利用广播、墙报等形式進行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对村民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使环境保护理念深入每个村民心中,杜绝其乱扔乱倒垃圾的不良行为,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农村居住地。同时,普及针对农村垃圾分类的常识,告知村民如何分类垃圾,如何通俗易懂地区分各种垃圾。而且村委会应明确告知村民禁止乱扔垃圾,并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3 增强分类动力

为了增强垃圾分类动力,“法律”保障、金钱“诱惑”、荣誉奖励三者结合是切实可行的。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立法至关重要。建议村内召开委员会,让各委员共同制定一些规定,以保证村民参与度高,也利于大家认可和遵守规定。为了增强垃圾分类的动力,还要切实把这件事情与村民的利益相挂钩。比如,建议用政府购买有毒有害垃圾的方式,激励村民去收集这类垃圾。因为这类垃圾量少但危害大,使用政府购买的方法,不会给政府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回收的效果。而且将平时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兑换成生活用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兑换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米面油及洗衣液等小奖励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荣誉奖励是指对垃圾处理情况好的村民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3.4 处理方式科学化

基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tion)、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遵循“户存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4],以村内自行消化为主,镇县综合处理为辅的原则,以综合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主要通过垃圾分类,以村户和村内自行解决为主,村内无法利用的垃圾转运至镇和县进行统一处理。村内自主处理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如图1所示,将垃圾分为农村地区较普遍的种类,按照每类适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考虑到常年在村中居住的村民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及相关知识,因此,在收集垃圾时可用3种颜色分别代表垃圾的不同回收种类,通俗易懂、切实可行。可按照上述垃圾分类的模式收集垃圾。设置过期食品回收站,如将过期食物或者蔬菜瓜果皮收集作为牲畜饲料;设置牲畜粪便回收站,将其作为农田的养料。将可回收的垃圾如金属、塑料瓶、纸类等,村内以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收集,再由废品回收站人员来统一回购。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如农药瓶、废电池等,先由村户收集,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专人去各家各户收集,定期运至镇、县处理。设置不可降解物等垃圾回收站,如塑料袋和由生产制造的废渣等,在村户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大型垃圾桶收集后集中处理。如此,大部分垃圾都可被村内自行处理,只有小部分的垃圾需外运至县里进行集中处理,达到了垃圾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农村生态环境也由此会变得更好。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会受到政府支持和法律保护,完善处理设施和增强动力比较好做到,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好的,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本文中提出的村内自主处理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既高效又经济,非常适用于农村地区。通过政府、村委会、村民的努力将垃圾分类处理常态化,常抓不懈,必定能还农村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志雄.乡村振兴要过垃圾处理这道坎[N].河南日报,2018-03-08(10).

[2]王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问题现状与改进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7(1):24-26.

[3]裴亮,刘慧明,王理明.基于农村循环经济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及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 生態经济,2011(11):152-155.

[4]薛玲,苏志国,张淑萍,等.农村生活垃圾四分类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2):168-173.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