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10-21于景明
于景明
[摘 要]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依靠金融力量,为贫困地区注入资金支持,是推进我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首先阐明精准扶贫的含义,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从农村金融机构及政府等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最后重点提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金融扶贫;农村信贷;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3.8;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7-47-2
1 精准扶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不同农户贫困程度,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单来说,精准扶贫就是针对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实施相应的帮扶工作,谁贫困、谁需要帮扶就扶助谁。“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赴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引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所研究的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促进金融资源在贫困地区的优化配置,力求农村金融服务精准化、帮扶化。
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金融力量较为薄弱
现阶段,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虽然一些商业银行陆续开辟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仍处于生长期的农村信用社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商业环境恶劣、营业网点数量有限、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等问题,薄弱的农村金融力量使我国许多农村尤其是特困地区农村难以享受到及时、全面、丰富的金融服务。相比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虽然在镇、村一级有营业网点,但是提供给农户的可贷资金极其有限,可贷款额度受经营效益及存贷比约束的限制较大,造成了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力度薄弱、效果不显著。
2.2 金融扶贫信贷风险较高
在我国,信贷风险较高是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的特点,同时农产品的销售易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制约,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加剧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风险;二是部分农民的诚信信贷意识欠缺,农村诚信信贷教育普及度不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农民较易发生贷款逾期、信贷失信等问题;三是农村地域面积广阔,道路交通不发达,农民住所分布较为分散,治安管理相对落后,金融机构对农村营业网点的管理难度大、风险高。
2.3 金融产品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
设计适合农村发展及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是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我国部分金融机构设计与提供的针对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与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金融产品的设计不合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不完善,造成金融精准扶贫产品与农民的资金需求矛盾显著。一些商业贷款较短的还款周期与农产品较长的生产周期存在矛盾,提供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户较长资金使用周期需求,导致农户因缺少还款能力而违背信用。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免担保及免抵押贷款、农业商业保险的覆盖范围狭小、产品种类较为单一,适合农民的产权抵押贷款推广度不高。
2.4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以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为目的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从整体上看,贷款指标总量不充足,配额发放不全面,抓大放小现象普遍,放贷公平机制欠缺,实行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难以真正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资金需求;从细化程度层面看,“涉农贷款”管理方式粗放,金融服务未根据“三农”业务类型进行细化,相关贷款数据难以全面、精确地反映金融扶贫对农村基建、助学教育、特色农业发展等项目的支持。
2.5 政策引导及政府监管不完善
不完善的政策指引与政府监管,不但制约了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效力,而且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转。在政策指引方面,支持“三农”发展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种植粮食补贴、农产品收购补贴等惠农政策起到了一定的金融扶贫作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引,各地区间存在补贴标准不均衡、发放程序不规范、实施方案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政府监管方面,许多金融监管人员对农村的金融业务及农业特点了解不足,相关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同时政府到农村监管链条较长以及基层监管人员数量有限,为了减少农村金融监管风险,政府监管部门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限制了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的发展。
3 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的对策
3.1 广布农村金融网点,强化金融扶贫力度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开辟农村资金融通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借贷的担保力度。引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投入到农村金融扶贫的行列中,以强化资金筹措能力为手段增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工具降低农村金融借贷风险,从而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次,各金融机构应增加镇、村一级的营业网点,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定期采取流动服务站的模式将金融服务及金融知识送到农户身边,以便民化、利民化為目标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1]。
3.2 普及诚信信贷知识,降低农村信贷风险
农户诚信信贷意识的提高是降低农村信贷风险、减少农村金融运营成本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农户的诚信信贷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下村流动宣传的方式大力普及诚信信贷知识,及时指出并纠正借贷失信行为,评选诚信模范农户并进行宣传及表彰,发挥身边典型模范的标杆带动作用,使农户意识到诚信信贷、及时还贷对自身及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农民应充分认识到诚信信贷的重要性,树立长远眼光,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保持良好的银行借贷记录,为今后融资提供有效保障。
3.3 创新金融产品设计,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精准扶贫的发展离不开适合农民的专门化金融产品。现阶段,根据农民的需求创新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地设计符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尤为必要。一是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的特点及农产品生产周期来设计农户信贷的还款时间、贷款额度,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类型。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模式,充分挖掘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将推动金融产品农村市场化进程立足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需求,以科学性、适应性、市场化为金融产品设计指引,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助力[2]。
3.4 加强农村金融基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农村金融基建之上。首先,政府部门应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地向地方特色农业企业放贷,适当放宽贷款审核标准,在放贷方面给予补贴,这不仅会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其次,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基建体系,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以立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及方向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农业发展及农民生活的难点,以推进农村金融扶贫不断走向精准化、有效力为目标,建立一套科学、有序、利民、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3]。
3.5 强化政策引导力度,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因而,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强化农村金融扶贫力度,引导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一线工作的有效开展,依靠积累的农村管理及金融发展经验制定一套涵盖全面、细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政策,不断强化政府对金融精准扶贫的引导力度。同时,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监管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制度监管层面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建立公正、公开、有效的监管防护伞。
参考文献
[1]邓坤.金融扶贫惠农效率评估——以秦巴山区巴中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5):86-91.
[2]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3]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