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话语设置
2018-10-21平灿杰
摘 要: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人物的对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身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成为构成影片荒诞幽默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而且影射了中国官场中各级政府官员的处世之道与生存法则,赋有深刻含义。
关键词:话语;人物身份;性格;规则
冯小刚执导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自上映以来相继荣膺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和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桂冠。与此同时,影片独特的对话设置和拷问现实的题材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十年来四处上访告状的故事,在李雪莲不断上访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官场生态,剖析了人性自私。
一、话语彰显人物身份
马塞尔·马尔丹认为,“话语是表明人物身份的元素”,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话是由人物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所决定的。“其次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就是对话。对话意味着信息。在一个静态的画面里,只要其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观众的注意力立即被对话所吸引,因为这是画面中最强烈的声音运动。”《我不是潘金莲》中人物的对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带有戏谑讽刺的意味,构成影片荒诞幽默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李雪莲找到法院法官王公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姨家有一个表妹,嫁给了陈阿大他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个叔伯侄子,论起来咱们还是亲戚咧”。这段对话凸显了李雪莲圆滑世故的一面,她想通过攀关系在自己的案子中得到关照,中国社会上托关系办事的人情规则在她这里得到了深刻表现。李雪莲对王公道说,“你要是不管,今天回去我就把这个畜生给杀了”,“畜生”二字是李雪莲对丈夫秦玉河的称呼,她用极不文明的词汇表达着自己对秦玉河的憎恨。
杀人,李雪莲不仅说了,而且还做了,她找到弟弟英勇和肉铺店的屠夫老胡,以感情牌和“干那事”的交易牌让他二人去杀秦玉河,体现出一个农村妇女对法律的无知无畏。最后,王公道并未为李雪莲主持公道,成了“妄公道”,李雪莲在人情与法则面前碰了壁。李雪莲在被请“喝茶”之后回到家,跟自家的牛说了一通话:“我打官司是为了要告别人,怎么到头来,倒把我自己给关进去了。这别人没折腾成,倒把我自己给折腾了。我把这世界上的人都得罪光了,你说,接下来我还折腾不折腾了。畜生,连你都不相信我这官司能打赢。”牛,是李雪莲自我的隐喻,她听了牛的话不打官司,也是想放下心中的那份怨气。但是牛身上又体现着固执,倔强,宁折不弯的特点,这和李雪莲的性格又十分相似,以至于后来马市长询问她為何不告状的时候,她说是听了牛的话而非市长的话,来奚落马市长。
影片最后,李雪莲因秦玉河的死而不能告状,她选择自杀来结束垮掉的日子。在上吊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果农的阻挠,他对李雪莲说:“俗话说得好,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李雪莲听后噗嗤一笑,她从果农身上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也似乎从中领会了一些道理,想死费不了多大功夫,换一种活法,或许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二、话语影射官场法则
《我不是潘金莲》中官员之间的对话影射了官场中的处世之道与生存法则。县长因李雪莲案太难处理,对王公道说到:“下台就下台吧,正好我不想当了”。王公道说:“您不想干,万一市长想干呢?再说,我还想干呢。”王公道和郑众的这段对话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王公道这一谄上欺下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立体,而且揭露了中国官场中存在的官官相护现象,他们阿谀奉承,不考虑百姓疾苦,不为人民办事,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而相互袒护,为观众描绘了官场的众生相。
马市长在开完会后和县长郑众交谈时说:“再譬如说因小失大,很多人栽跟头不是栽在大字上,是栽在小字上,是没有领会小字的深意”。马市长让秘书告诉郑众:“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做到万无一失,一失可就万无哦”。马市长的这番话充满了很强的哲学思辨意味。李雪莲告状的缘由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官员之间相互推诿和层层不管而变成了十年来困扰官员们的大事。李雪莲本来是弱小的群体,但是,没有绝对的弱者,大与小,强与弱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李雪莲最后被逼上梁上,进京上告,成为能否保住官员乌纱帽的强大力量。马市长告诫郑众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毫无纰漏,在人代会召开前看管好李雪莲,以防她进京告状,而郑众等人并没有做好工作,官员们面临着“一失万无”的风险。小与大,有和无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在对立中相互转化。
影片最后,马市长再次道出了官场生态:“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自己的帽子,我看是后者居多吧,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李雪莲想要用法律来解决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想要证明“我不是潘金莲”,想要给未出生的孩子一个说法,这些在法规中这本来是不成立的,也是无法证明的,但是各级政府官员却对她告状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惧怕心理,层层刁难,将她逼上无路可走的绝境中,当初是李雪莲的错,最后却变成了各级政府官员的错,错与对之间也并非是绝对的。
“话语是一种官能感觉,但也是人的音调”。游飞认为:“《我不是潘金莲》选择这三四种中部地区的语言(主要是江西话和安徽话)的讲究之处在于,南方观众感到亲切舒服,北方观众也能听懂。”可见《我不是潘金莲》对于方言的选用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方言对于塑造鲜活、独具个性、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原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在当前很多电影一味迎合观众,过分注重票房的大环境下,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又一次深刻地拷问了社会现实,揭露了人性自私,质疑了规则与权威,成为商业大潮中的一股清流。冯小刚通过幽默的对话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化影片的主题和内涵,令人称道。
参考文献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50).
[2]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44).
[3]胡克,游飞,赛人,陈世亚.<我不是潘金莲>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6(25).
作者简介:
平灿杰(1993—)男,汉族,河南开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