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8-10-21王永之
王永之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今人类文明正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能源;生态经济;生态科技
一、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樹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价值观才。
二、走循环经济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经济总量位居第二,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如此大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是难以承受的。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要大力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如何再利用问题。
三、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法律制度
(一)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包含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所有生态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都以是否符合人的健康、安全、愉悦等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来说主要有: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生态环境方法标准、生态环境样品标准等。
建立生态绩效考核制度。生态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实现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杜绝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其次,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把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二)完善和实施生态法律制度
在生态法律方面,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但由于生态问题异常纷乱复杂,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生态法律制度,形成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大生态科技开发,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大生态科技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为此,需要依据对生态环境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科学认识,避免错误的认识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发展生态高危领域科技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预见其生态效果,竭力控制有经济价值却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大规模滥用。
其次,通过开发和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生态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应大力发展“补偿技术”,也就是环境保护、改造和回复技术,如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净化处理技术,大气污染净化处理技术,工业和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等。
(二)扩大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
由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点,使得世界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依然阻碍着生态科技的全球应用,但我们应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环保技术,争取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技术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产业和传统生物科技,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技术方面,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科技。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2015-01-18.
[2]陈羿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