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对策研究

2018-10-21崔永聪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贫困生面临着经济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其心理问题突出。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要制定“精准扶贫双行动计划”,将经济精准资助和心理精准扶贫相结合,同时建立贫困生职业成长导师制和“一对一”心理精准帮扶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心理脱贫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高职院校贫困生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清贫,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

首先,活动参加不积极,自卑心理严重。高职贫困生大部分来自比较偏远的乡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其家境贫寒。他们很少主动参与到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不愿意与同学们相互间进行思想交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表现不够积极,不愿意主动交友,自我封闭,心理出现扭曲。

其次,独立性格强烈,逆反心理严重。高职院校大多数贫困学生在家庭中很早就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特别是从偏远农村来的贫困学生有较强的独自生活能力,但是其独立性格和敏感性也过于强烈。经济上的困难导致其产生了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会曲解教师和同学的体贴与资助,经常故意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要求相抗衡。

再次,处事较消极,情绪较低沉。因为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差距,致使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日常处事较为消极。世俗冷漠和个别歧视易使他们对社会持否定态度,碰到艰难和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疏解容易诱发不良事件,影响自身成长成才和校园和谐稳定。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精准资助,忽视品德教育

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制定了“奖、勤、贷、助、补、减”等多元化资助措施,帮扶他们解决学业、生活方面的困难。通常过于关注对贫困生的经济精准资助,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贫困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缺失诚信和感恩、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担当精神等。

(二)注重经济帮扶,忽略精神扶志

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高校学生的学业、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生活和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贫困学生既肩负着改变家庭的殷切希望,又承受着巨大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扶,然而有的却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关怀”,部分院校未能依据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思政教育力量不足,心理扶貧精准度不够

高职院校扩招后,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幅度较大。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配备的数量还很不够。力量薄弱的辅导员面对数量众多、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对贫困学生开展深入班级、宿舍的个别谈话,从而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其心理问题,导致无法扎实、细致、有效地实施精准帮扶教育工作。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精准帮扶措施

(一)建立贫困生职业成长导师制度,实行“一对一”心理精准辅导

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贫困生职业成长导师制”,帮助其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在生活、学习和实习就业等方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因人而异做好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和荣誉,在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要勤指导、多开导和合理引导,真正做到心理方面的精准辅导。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建立贫困生的实习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对贫困生的生活变化、职业成长发展和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更多的关注,进一步提供毕业后的后续指导和帮助,及时掌握心理扶贫成果。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帮扶体系,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活动”

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做好贫困生工作,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资助帮扶体系,强化资助帮扶措施,切实解决贫困生困难。以青岛酒店管理职院为例,学院开展了党政领导、系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党员参加的“一对一”爱心帮扶贫困生活动。活动连续开展,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精准心理扶贫工作的开展。学院还将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帮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建立大数据分析统计平台,利用大数据定期统计分析全校学生的消费情况,建立长期困难预警机制,将在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开发大数据分析统计平台,使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管理老师能及时得到困难预警学生名单,以便及时核实学生情况,开展及时准确的资助。

(三)制定贫困生经济扶贫和心理脱贫“双精准双行动计划”

该计划包含经济的精准扶贫和心理的精准扶贫两方面内容,要求做到“入学阶段帮助新生的爱心行动、困难阶段救助学生的暖心行动、学习发展阶段助推学生的贴心行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资助等方面的工作优势,立足教书育人,结合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精准扶贫,加大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精准资助力度,青岛酒店管理职院率先出台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精准资助专项行动计划》,以“精准、保密、服务、育人”为原则,从入学到就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计划,把精准心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以精神扶志为引领,感恩诚信励志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强化贫困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贫困学生守诚信、会感恩,培养贫困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高职院校应引导贫困学生自觉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他们投身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培育其自强自立精神,掌握创新创业技能。

总之,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和心理双精准扶贫路径,才能帮助他们在物质上脱贫的同时,及时做到“心理脱贫”,才能教育高职贫困生自强自立,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保障高职院校和谐稳定,精准助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

[2]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

[3]宋勇,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探索[J],陕西教育,2017

课题来源:本文系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课题“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帮扶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7-XD-050)

作者简介:崔永聪,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