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思考
2018-10-21谷晨晨
谷晨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相继开展,但多是“粗放”型扶贫,容易出现盲目扶贫、人情扶贫,造成资源浪费、贫者更贫等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贫困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发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方针;高校定点帮扶相较于其他单位而言,其优势体现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等方面。以高校定点帮扶为着眼点,应文化扶贫先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科学长远规划,实行产业脱贫致富;集结多方力量,开通多种扶贫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定点帮扶
一、选题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制约贫困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日益显现,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创新扶贫工作体制和扶贫模式,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是对我国扶贫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地方性高校因其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贫困表象和根源,有着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经验,并且有着对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高校通过发挥自身师资、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到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去,能够在教育培训、技术引导、产业帮扶等方面与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精准对接,同时扶贫工作的参与也为高校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定点帮扶的优势分析
(一)高校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
高校是社会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高等院校的老师都是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经验,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涵盖了各个领域,可以很好的解决扶贫当中的教育资源问题。高校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推动中国扶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高校定点帮扶计划,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
(二)高校科研成果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技术保障
高校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场所,高校所产出的论文成果以及专利成果,对社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开展的科技扶贫,尤其是农业高校开展的对贫困农户的农作物栽培、耕种、施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了贫困农户的“造血”能力,有效的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此外,高校开展的社会调研成果,有利于提前了解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推动精准扶贫的项目精准和资金使用精准,避免了“一刀切”的项目推广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实验的战略要求
高校参与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对于高校自身而言,除了帮助贫困地区走出
贫困外,对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各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农村扶贫事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升他们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日后走向国家公务员岗位或继续深造的一种有力筹码。广大的农村地区为高校提供了免费的“实验基地”,省去了高校找实验场所的时间和成本。高校不但可以在貧困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实验项目,也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贫困地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对高校和贫困农村而言是一种“双赢”模式。
三、高校定点帮扶的思考
高校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正在释放他们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使高校扶贫事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地走下去,进一步完善高校扶贫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扶贫先扶智,“输血”更“造血”
帮扶工作不能只局限在“输血”,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而高校所具备的人才优势正好可以弥补“输血”无能这一不足。相比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是更顽固、更难以根除的顽疾,参与扶贫的机构需要付出更长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帮助贫困村民转变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塑造积极进取的致富热情和信心。因此,高校扶贫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扶贫地的被帮扶对象在各个领域人才金字塔的形成,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金字塔形成了,造血机制也就完成。基于此,我们要结合扶贫地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利用技术优势搭建远程教育平台,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扶贫网络,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智力帮扶工作。只有打造一批本地专业人才队伍,发挥传递效应和辐射作用,进而形成自我良好的造血机制,才能推动扶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产业扶贫,做好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扶贫,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高校应该凭借自己的多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第一,利用科学技术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改造和扶持;第二,利用高校平台,引进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农产品收益最大化;第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规划要求,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建立一个或几个校地产业合作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体力量
高校作为学府,力量是有限的,许多项目需要资金和政策,只有借助多方力量才能实现。一方面,我们要放宽视野,以高校为媒介积极谋求和争取社会的帮助,比如发挥校友力量、为企业牵线搭桥等;另一方面,高校扶贫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加大政府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用合作共建的成果回报社会的同时反哺高校,才能促进校地互动的良性发展。最后,要密切与社会力量的联动。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密切与社会力量的联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全力帮助贫困地区提升“造血”功能。高校要充分激发校友参与精准扶贫的意愿、热情与能力,利用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合作共建、慈善捐赠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
(四)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助推扶贫工作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相关的信息日益系统化和网络化,大数据的应用和推广更是提高了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将贫困地区的相关信息数据录入网络系统中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相关信息使用者能够从数据中了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设立贫困户网络档案,了解贫困户的需求。一方面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使扶贫工作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节约扶贫资金的中间成本以及防止扶贫工作中腐败行为的发生。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培训质量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简便易行。
(五)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考核,使扶贫工作更加规范化
扶贫工作不仅仅要看服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看服务的结果,看看扶贫项目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是否真正满足广大贫困户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部分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满足于一时的轰动效应,在服务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监管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最终使扶贫工作未能落实到实处。扶贫工作应该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志愿扶贫工作条例,设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将工作细化分工,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才能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六)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保障机制和扶贫工作激励机制
为了推动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应该从扶贫资金和扶贫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两方面着手。扶贫资金是改善贫困地区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应该通过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以及通过社会化的募资方式来筹措,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将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招募结合起来,为了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和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非寒暑假期间,广大社会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服务,并对志愿者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教育扶贫工作能够得到持续开展,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真切关怀。
(七)大力弘扬慈善精神,营造良好的扶贫参与氛围
慈善作为第三种道德分配方式,是自愿奉献的道德行为。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慈善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弘扬服慈善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强调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将慈善精神融入到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形成“政府参与是主体,社会参与是重要补充”的扶贫工作格局。在全社会上下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氛围,让每一个人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高校作为扶贫脱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发挥更大的推动力,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应有的力量。脱贫攻坚也需要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参与到农村扶贫和建设中来,更多的有为青年为此投入热情和汗水。本文通过对我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任务的实践和研究,同时结合其他高校对扶贫工作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这个话题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创新高校扶贫模式,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地方高校扶贫“三精准”[N].湖南日报,2016-10-17(010)
[2]陈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曾贛斌.新形势下高校定点帮扶新模式研究--以丰顺县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毕国堂.关于构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5]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等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