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文思维力的培养
2018-10-21王静
王静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成为当前众多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笔者找到了具体的培养措施。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生思维力培养的内容、现状,并且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力;核心素养
一、小学生思维力培养的内容
思维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在长期吸收新知识、思考问题时逐步磨练出的认知习惯,会给人带来长远的影响。毫无疑问,这就是小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核心所在,为了客观、真切地掌握这一点,不妨以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作为切入点,做出全面的判断。对于老师来说,绝不能忽视思维力的三大层面,也就是形象、逻辑与创造性思维。这有助于强化课堂的效率,让孩子们更为彻底地体悟、运用知识,并早日成长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就要妥善、灵活地发掘出课本的作用,秉承素质教育的方针,制定出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打造系统、成熟的思维力磨练平台。
二、语文课中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填补空白,发散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
(四)抓好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实用型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抓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虽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与思维联系密切。观察,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情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是他们进一步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来看待周围事物。要养成这种观察习惯,重要的是要将对事物的一般日常态度转换为观察的态度。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对事物漠不关心、心粗气浮的毛病,凡事要多看、多想,学会认真观察。平时,语文教学课后.可让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生活纪要”,开展作文比赛,让学生当“小记者”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学会观察。
有了观察事物的初步能力后,还要养成语言表述的习惯。观察中,如果只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不能用语言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达不到语文科观察的要求。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尽量学会应用所学语文知识,用确切的词语、准确的表达方式、完整的结构、恰当的修辞,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语言再现出来。只要学生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反复动脑思考和锤炼语言,他们的语文学习就能養成良好思维习惯。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学生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中专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学会注意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但还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主要是帮助他们由事物外表现象的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充公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五)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力
我们不妨把课堂看作一个舞台,这舞台绝非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们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老师就要精心准备一些有趣、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加入进来,形成热烈互动的氛围,从而让思维能力得到成长,并对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然而放眼客观情况,却有大量的老师没能注重到这一环节,在备课时就有所疏忽,在课堂上也就难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显得枯燥而发威,最终的效率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为扭转这样的困境,老师们就必须致力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寻求更巧妙的提问思路,让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塑造出更具专注度与生命力的课堂环境,以免耽误塑造孩子们思维水准的良机。
结束语
小学是人生旅途中十分关键的一站,教学质量关乎到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轨迹。那么,肩负着远大使命的教师们,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致力于思维力的培养,构建出更为科学、成熟的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得到最出色的栽培。
参考文献:
[1]何艳玲.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J].内蒙古教育. 2015(17)
[2]于丽丽.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
[3]杨一红.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创造[J].少年儿童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