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8-10-21郭庆丰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射线结论房间

郭庆丰

个人反思已成为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但是,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提倡教师的个人反思,更要培养具有反思力的学生。

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动手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比如,我们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探究角的概念:猜测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验证——画一画验证猜测;结论——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我们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生操作后发现:是一个角。反思:角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图形,请大家回忆,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学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已经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了。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学生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表述角的概念。

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1.对结论的反思

在教学“估算”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题:“四年级的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例式为:49×104≈生交流汇报出两种估算方法:A:50×100=5000;B:50×110=5500。学到正确的估算方法,学生很高兴,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了,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估算的内涵:符合实际,接近准确值,可以口算。所以我抛出问题:“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领悟到:在购物活动中,应该多准备一些钱,第二种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备结果,计算也方便。这种对答案本身重视审视、评价的过程,从而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2、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然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马上进入练习阶段,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其实,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学生反思知识是用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则更有意义。因为后者能为学生积累诸多的学习方法,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探究出面积公式后,我不忙着让大家练习: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你是怎样得出公式的?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重新审视,会把零乱的知识整理得更加有序,使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表达更加准确,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受益终生的。

三、对错误结论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采取纠正措施,给予反思机会。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反思,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要领和掌握基础知识。

结合学生中普遍的错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共同反思。比如:学了口算乘法后,学生往往容易犯60+70=1300的错误,我就把这种错误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做错了的学生说一说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为什么会这样错。这样,在反思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错误的节点,避免了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其实計算后的检查、验算也是一种反思,都是对自己当时思维的重新审视,从中发现问题。

四、对思想方法的反思

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让其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维方法,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解决问题:学校分配宿舍,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0个学生,每个房间住5人恰好安排完。有多少个房间,多少个学生?此题若是直接告诉学生通过已知条件“多出20个学生”,每个房间多安排2人,就可以求出多少房间,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但是我们如果借助线段图:学生很容易从图中看出方案一中多余的20人,在方案二中每个房间多安排2人就被分掉了。

在学生理解并得出答案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反思:是什么让这道题变得如此容易?学生在反思中体会到线段图的重要性,感知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今后遇到稍复杂的题就会想到线段图这个解题工具,但若是就题论题,今后碰到此类题还是会不知所措。

总之,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是21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如果学生在每次解题以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概括,并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机会,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射线结论房间
多维空间及多维射线坐标系设想
房间
看不见的房间
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锁在房间里的云
结论
话说线段、射线、直线
与线亲密接触
对一道易错题的剖析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