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媒介影响下的诗歌传播看当代诗歌发展

2018-10-21罗欣怡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余秀华大众传媒

罗欣怡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其他艺术形式竞相发展的同时,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却给人一种举步维艰的感觉。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的诗歌写作在一步步转向文学写作的边缘位置,然而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发展却几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再关注与讨论。2006年,赵丽华的诗歌在某社区论坛上迅速走红,“梨花体”引起了人们对于诗歌的一次大讨论。2015年,余秀华的诗歌因获得《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和一些自媒体的转发也迅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形成了一股“余秀华热”。这两位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相差甚远的女诗人却都借助着网络媒介的力量引起了当代大众对其诗歌的热烈关注,本文将借助两位诗人的诗歌在网络媒介所得到的广泛传播进行分析并对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梨花体;余秀华;大众传媒;当代诗歌发展

一、当代诗歌“走红”方式的一致性: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它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与传播范围的广阔性,这两个特性使得网络媒介在今天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媒介形式,它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的则是其对当代诗歌传播的重要影响,正如摘要里所提到的,不论是梨花体的走红还是余秀华热的兴起,二者都是借由这一传播途径而迅速广为人知的。

诗歌的传播当然不只是依赖网络媒介,但为什么其他大众传媒没有引起当代诗歌的大讨论而网络媒介却屡次推动当代诗歌的“走红”呢?这还是要归功于网络媒介的两大显著特点。其一是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相对于其他大众传媒的传播速度,网络传播的成本极小,速度极快,一条热点新闻往往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刊发在报纸或者出现在电视中,但却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上传到微博、微信、论坛这类网络平台上,因此它以极为快捷的速度成为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现如今很多的报纸刊物都有了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电子网站也说明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介的一种靠拢,其目的还是节约传播成本、提高传播速度。网络媒介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其传播范围的广阔性,现如今网络的覆盖率极高,从城市到乡村几乎都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更重要的是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具有双向性,人们享有公平的话语权和对话权,对于热点事件能够迅速、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这也使得某些非热点现象在讨论中得以不断地升温和扩大影响范围直至成为热点。网络媒介的交流打破了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之间的隔膜,也打破了文学发展的“常規道路”,给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带来新的渠道,最显著的例子便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在这里不过多阐述。

纵观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流传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众传媒,报刊曾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代,随着报纸这种传统传播媒介地位的下降以及新兴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诗歌也不得不依靠网络媒介的力量发展。正如赵丽华诗歌的流传是借助网络论坛内的讨论,余秀华诗歌的流传是借助微信公众号的转发,这两位诗人的走红方式可谓大同小异。尽管二人诗歌“走红”的时间相差几乎十年,但二者的诗歌却都借助了网络媒介的力量,要是没有网络媒介,这两位诗人是不可能横空出世的。

二、网络媒介引导下大众对诗歌关注角度的差异

由于网络媒介传播的迅捷性和传播的广泛性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大众每天通过网络接收到的信息过于庞大和繁杂,因此很多网络信息为了吸人眼球常常会找出一些“爆点”,这些爆点当然是某一信息的一个特征,但网络媒介却会放大这种特征而导致大众在理解信息时产生强烈的导向甚至偏差,这就造成了大众对某一领域现象的关注角度会因为网络媒介的导向而产生差异。

就拿赵丽华、余秀华二人的诗歌为例,虽然都是诗歌领域的现象,前者人们重在讨论诗歌的形式问题,许多人质疑梨花体的原因就是其过于口水话的文字与独特简短的诗歌形式,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其独特的诗歌形式突破了大众对诗歌的理解,关于诗歌形式的讨论纷至沓来,“梨花体”也迅速从网络诗歌领域走向了学术诗歌领域。在这场讨论中,网络媒介纷纷指向“口水诗、随便写、直白简短”这样的特点,因此起初大众在讨论梨花体时大多是带着嘲讽态度去仿写,关注的是其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并非其文学价值与诗歌内涵。

这种网络媒介的引导性在余秀华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她的诗歌由《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推荐而走红并迅速引起了大量诗歌爱好者的关注与讨论,有关余秀华诗歌的讨论在当时甚至已经跃出了诗歌这一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余秀华特殊的身份。网络媒介在评价余秀华时,给她的称号往往并不只是“诗人”,而一般是“农民诗人”,甚至因其曾经得过脑瘫而将其称之为“脑瘫诗人”。这些加在她上的标签似乎更适合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由农民、脑瘫病人、女性这样三个词构成的诗人余秀华形象,与人们印象中的诗人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因此大众在对余秀华这位诗人及作品进行评价时,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成了次要,对她命运的同情成了盛赞其作品的理由。

由于网络媒介的这种“引导性”,尽管梨花体、余秀华热都是大众热烈讨论的诗歌现象,但大众对于诗歌的关注表现出了很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也隐隐透露出这样一种危机即大众并不是真正在关注诗歌本身的发展和对诗歌本身富有热情,而只是跟随网络媒介的传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化讨论,碰巧这两次讨论与诗歌有关而已。

三、网络媒介下的当代诗歌泡沫式发展

尽管人们可能并不是真正在关注诗歌本身,但不可否认的是借由网络媒介的传播和影响,诗歌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诗歌的发展。赵丽华、余秀华的诗歌都有着直白、口语化的特点,这样一类的口语诗能刺激读者不同以往的阅读感受从而引发讨论,“梨花体”不仅是诗歌的一种类型,更是催发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现象;余秀华热也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走红,它还代表着当代农民阶层的心理,让更多的人关注起“农民诗歌”,这两者把当代诗歌引向了一个不一定人人会写诗,但一定人人能读懂诗歌的时代。

不过我们要警惕的是,网络媒介下的诗歌发展也呈现出一种泡沫式发展状态。网络媒介常常能紧跟潮流事件,借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某一话题中,让这一事件覆盖面更广。就如梨花体的流行,赵丽华的某几首诗火了以后许多网友忍不住对其进行二次创作,无形中让梨花体变得更加为人所知,以此网络上迅速形成仿写“梨花体”的潮流。但这种潮流也很快被由网络媒介催生的其他热点事件所掩盖而难以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再看到关于梨花体的新闻与讨论。这样一种诗歌发展状态是一种泡沫型发展,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却并不能持久,而且往往由于其过于迅速的崛起和消亡而很难取得深层次、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另外,网络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很注重话题的趣味性和通俗性,这也是其能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毫不犹豫的说,趣味性与通俗性也正在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结语

诗歌从古至今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与革命。中国当代诗歌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要想保持自己的的传统特色似乎很难,但如果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借助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发展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必然出路。不过我们应该认清网络媒介的力量毕竟还是外力,仅仅只靠网络媒介发展起来的当代诗歌只会是泡沫式的发展而难以结出硕果,因此想要更好的发展当代诗歌,诗歌本身的内容以及艺术价值仍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

参考文献

[1]龚奎林:《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新世纪诗歌论———基于网络博客和报刊杂志的视角》[J]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第27卷第3期.

[2]周南焱:《诗歌借新媒介焕发新活力——再谈余秀华走红事件》[J]载《北京日报》,2015.1.30

[3]孔莉:《由“梨花体”看当代诗歌的走向》[J],载《济宁学院学报》,2008.10第29卷第5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余秀华大众传媒
余秀华,和她的男人们
The Poet on Earth
无耻当有种
余秀华的慢写作
摇摇晃晃走在人间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