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科普传播与科学流言治理策略研究

2018-10-21赵肖雄余文倩

科技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

赵肖雄 余文倩

摘 要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然而渠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品质的提升。面对众多的科普媒体,我们如何做到明辨其中道理,去伪存真,做出符合科学解释的判断?在科学流言广为传播的舆论环境中,相关部门和科普传播者该怎样营造出良好的科普传播环境,破解科学流言?文章从科普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时代下的科普传播困境和科学流言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 科普传播;科学流言;数字时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0-0165-02

1 数字时代的科普传播

信息数字时代,许多人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取渠道不仅限于科学著作和专家论断,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门户平台,如“百度一下”“知乎一下”等,可见社会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与渴求度正在提升,也给当下的科普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科普知识,甚至承担起科普的传播任务。时下逐渐流行起来的知识类问答平台“知乎网”,就以真实网络问答社区的形式,缔造了一个由真实用户彼此分享专业知识,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信息的平台。数字时代各类基于互联网PC端或移动端的科普社区平台的出现,丰富了科普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再加上运用多种新媒体和新型信息呈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科普作品呈现的多样性,也打破了过去的信息传播壁垒,能够让热点话题“一夜爆红”,瞬间引爆舆论场,极大地扩大了科普知识的传播速率。

然而,在我们看到数字时代为科普传播带来的便捷同时,应当看到这种便利附带的负面影响,科普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对于科学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带来了更大的考验。科普信息的传播就好比水流,清澈的水能够滋养人的思维和心灵,而浑浊的水却只能给人带来疾病和痛楚。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真实可靠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必须具有识别和破解流言的能力与方法。

2 数字时代的科学流言

人们在享受着网络文明的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流言的影响甚至于侵害。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流言,不仅对社会公众的认知有损,对于科普知识的传播也构成了不小的阻碍。

2.1 流言的概念及危害

在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中,真真假假的信息随处可见,由于许多信息无从考证,加之发布信息的源头并不明确,使得舆论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证实的信息,而这些不实信息一旦通过看似“真实”的包装开始传播后,就构成了“流言”。流言不仅仅屏蔽了真相,更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经过长期传播和发酵的流言,处置不当的,还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长期的、不可逆的损害。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伪我们有些可以辩明,但更多的信息我们无从考证。互联移动客户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让我们更容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也更容易在其中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许多网络文章为了“蹭热度”“博眼球”,并不注意其内容的真实性,更加剧了网络流言在我们身边的传播。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否抱有足够的思辨能力,解开流言的真实面目?我们是否可以保持足够的定力,不参与到流言的制作和传播当中去呢?

2.2 科学流言的概念及危害

科学流言伴随着强烈的社会风险,首先由于它能够对社会公众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产生错误理解,对公众的生活方式起到错误的指引,轻则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则引发个体及社会的生命健康受损。比如时下非常多人都听说过的“维生素C+虾=砒霜”的言论,源于一名长期服用维生素C的人,在食用了大量的虾之后突然暴毙,经过检查后发现其体内含有大量类似砒霜的物质。在转帖的过程中,其内容又反复被夸大,最终演变为“维生素C+虾=砒霜”。然而事实上,这一流言早在形成之初就已经被破解,但是由于其披着科学的外衣,现在仍有许多群众信以为真。

其次,科学流言多借着社会热点话题的“东风”广泛传播,热点话题像一个放大器,使流言更具有破坏性。北京市科技协会联合网络辟谣平台,发布每一年的年度“科学”流言榜,榜单显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科学流言多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热点话题。由于热点话题在群众中具有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权威部门没有给出确切答案的时候,公众就很容易接受一些看似科学的、正确的解答,因此就给了科学流言可乘之机。

最后,科学流言往往会借助“图片”“视频”等信息呈现工具,用所谓的“有图有真相”混淆视听,让受众难辨真假。此类科学流言较难辨别,虽然有大量的图片、视频作为内容,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严密逻辑的支撑,乍一看仿佛是真正的“科学真相”。媒体技术本是中立的,但是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3 数字时代科学流言治理策略

3.1 打造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科普品牌

“科学流言”的肆意传播,不仅仅是因为流言本身具有迷惑性,还与权威科学解释的缺位不无关系。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权威机构对于民众追问的“不解释”,也给科学流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机会。如今网络世界中缺乏权威的专家平台,媒体缺乏科学权威的信息来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舆论喉舌应当注重和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互动合作,把专业性、权威性和传播力相结合,通过细心甄别、全面整合和权威发布的环节,把真实可靠的信息向公众发布,打造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科普品牌,自覺承担起“科学谣言粉碎机”的责任,还科普一片洁净的天空。

如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们对于科学信息向公众发布的意识逐渐增强,除了学术期刊和科学专门网站之外,各个领域、机构和个人都相继在互联网上注册、开通公众账号和公共平台,尝试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提升科学信息的传播效果。科学界业内也对具有高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共账号表示认可,并联合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开展了推广,如“果壳网”“赛先生”“科学解码”等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的传播力研究中都具有较高的点击率和影响力。

3.2 加强对科普传播行业的舆论监管

强有力的舆论监管是传媒行业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媒体机构都应该把舆论监管抓紧抓实,尤其在科普传播领域,对于科学知识的内容,隐含信息的正确性进行考证后再通过正常渠道予以发布,对于已经存在的不准确的或者错误的言论和信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澄清,让科普传播的土壤更加洁净,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于互联网上的相关平台,要投入专门的力量,保证一手科普信息的正确性,并且对不实科学流言进行深入调查,开展辟谣行动。

3.3 加大对造谣传谣者的惩治力度

当下许多科学流言来源于口口相传,由人们根据自身想象和演绎,让科学失去了本身的意味。对于此类科学流言,可以在科学知识发布之初,配以详细讲解和积极有效的互动,从根本上引导民众理解科学内容。但是另有一类科学流言并非在传播过程中走样,而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出于某些对社会稳定不利的目的,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对于此类科学流言,我们应当看到它背后的危害性,因此在发现之时就要具有高度的警惕性,一旦核实,政府和警方应当对此类谣言传播者予以相应的惩罚,并进行公开的辟谣。民众发现这种散布谣言的组织者时,也应当有报警意识,让谣言散布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3.4 创造全民科普的社会环境

“谣言止于智者”,想要从根本上杜绝“科学流言”的存在,就要从全面提升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流言的消亡应当从科学知识的未雨绸缪开始。权威的科学机构和专家学者在承担科学技术研究任务的同时,也肩负着向社会科普的责任,面对科学流言盛行的社会舆论,科学公知和科研机构可以从被动辟谣转化为主动科普,为社会公众提供恰当的科学服务和科普信息传播,通过良好的引导,让社会公众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培养出一种以客观的、辩证的、科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社会科学环境。

4 结论

数字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既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也带来了信息的繁杂,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病。科普传播的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社会求真、辨明、慎行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对于科普信息的传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尽量消除负面影响对科普传播的不良作用,真正实现全民科普,是我们传媒工作者需要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邱韻如.数字时代的科普传播与科学流言[J].海峡科学,2015(12):93-95.

[2]王琳.浅谈“科学流言”[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8):160.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
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关于数字时代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
精准广告研究述评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