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集群行为发生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

2018-10-21关莹祁凯

科技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互联网

关莹 祁凯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网络社会,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使得网络成为公众利益诉求和宣泄的空间,各类矛盾冲突、阶层分化、利益分配不均等社会不公现象通过网络快速扩散,形成网络集群行为。如果政府对热议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政府选择回避,未能做出及时的回应,当公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势必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事件愈演愈烈从线上走到线下,危害公共安全,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需要进行政策引导使之成为真正表达民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互联网;集群行为;政府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0-0008-04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日趋凸显与公众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双重交织,民众需要更宽的渠道诉求自己的利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网络社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出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1 ]。

现代社会,网民规模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用户终端也变得日益丰富,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2],微博正式进入网民视野。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客户端,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网络成为公众利益诉求和宣泄的空间。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又为公众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平台,各类矛盾冲突、阶层分化、利益分配不均等社会不公现象通过网络在线上、线下快速扩散,事件发展前期、中期、后期的舆论互动在现实生活和网络讨论中往往具有共振效应[3]。

当前国内学者杜骏飞认为,网络集群是网民基于网络中某一话题,根据各自目的,在网络中发表言论,并以集聚的方式制造舆论、促发行动的传播过程[4]。乐国安等人曾指出:网络集群行为既包含线上了网络言论,同时也包含了涉及线下行为的群体活动[5]。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社会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平台,杨庆国、陈敬良等人基于对Fishbein模型的修正,探析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影响要素及内嵌规律,以防控其产生、扩散与次生危机迭加[6]。

陈英武、邢立宁、王晖等人总结了网络环境下社会管理组织行为建模与计算实验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社会管理组织行为的几个研究方向:网络群体行为分析与影响力建模方法,基于多智能体的社会管理计算实验方法和基于计算实验的社会管理策略探索性分析与评估[7]。刘翔应用大数据技术,从功能设计、系统架构、系统实现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为城市危机管理工作在技术上和功能需求上提供新思路[8]。

1 网络集群行为发生模式

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当网络中某一热点问题得到大家关注并不断进行热议、转载,这一热点问题可能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区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可以是区域内的小范围事件或大规模事件以及突发危机事件。在网络中关注此类事件的公众对于整件事情的进展状况需要从政府方面得到权威性的回应或者解决方案。如果政府对热议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政府选择回避,未能做出及时的回应,当公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势必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事件的当事者继续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例如QQ、知乎、微信、微博、论坛、贴吧以及博客等传播载体,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继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事件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事件再次上升到一个热度,更多的网民加入到讨论中,期望政府重视此件事情。在这个阶段网民不仅就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讨论,上升到对有关此类公共事件进行讨论,追问政府对此类事情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政府的信任度产生怀疑。

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存在为事件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元素,一些有见解的意见会得到很多网民的认可进而成为主流意见并得到迅速的传播,逐渐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优势为集体行动提供了便利性,此时网络集群事件容易从网络发展到现实生活中,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

2 网络集群行为演变规律

要正确应对网络集群行为,我们需要了解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变规律。网络集群行为形成大致经历3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每一阶段的特征,政府如何把握事件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应的决策并能积极地引导事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2.1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

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社会变革,网络社会的初步形成,海量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人们只要触摸一下屏幕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大量的信息,那么在网络集群行为初始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哪些网络信息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呢?廖芳玲和顾金喜[9]对一些容易引发网络聚焦的事件进行概括,其中涉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类型包括:

1)政治敏感事件。如2016年“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阅读总量达到65.8亿,并且得到网民大量的转载,以及最近发生的关于反韩国萨德导弹系统事件,网民积极回应政府号召,网络舆论倾向于坚决抵制,公众在现实生活中自发的抵制韩国产品、赴韩旅游等。

2)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网络事件。例如北京大兴区聚福缘公寓失火事件,北京立即部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以及游客在丽江被打事件,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和出于对被打者的同情、关心,網民对此类事件比较关注,呼吁丽江政府严肃处理打人者,丽江法院近日依法受理了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涉嫌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一案。此案的解决方案挽回了丽江旅游城市的形象,增加了对丽江政府的信任度。

3)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因环境保护问题而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例如厦门的PX事件。在网络集群行为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没有得到整件事情真实的、权威性报道前,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的根据自己所相信的、看到的发表自己的言论,网络集群行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组织,网民大多处于理性态度和观望态度,仅仅就此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舆论倾向于发表对事件的不满情绪,更多的是对政府寄予希望,期望从政府方面得到关于此件事情的回应。

政府应该及时收集信息,了解事件发生全过程掌握一手信息并通过主流媒体迅速发布相关信息,在发生问题的第一时间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尽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转换思想,发现问题事时不及时处理,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阻塞信息流通。主流媒体作为政府的发言人,应该主动承担“把关人”责任,对事件的进展状况及时报道,避免不实信息在网络上流传。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即时聊天工具微信也被更多的公众熟知,微信用户逐年上升。微信软件成为公众了解信息、发表自己言论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和公众沟通,政府可以推广建立的公众账号,给网民提供更有效地沟通渠道,充分保障公民的合理表达权。

2.2 第二阶段:爆发阶段

网络集群行为爆发阶段的网络舆论中,网络事件参与者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利益群体、各种网络事件参与人都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对事件的言论和态度,网络上的言论呈现多样化,存在着理性言论与非理性言论的交织,这时候,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议题的设置和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

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一般是指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知名学者作家、知名公众人物、各个论坛的版主精英阶层以及事件发生地的相关知情人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更替的速度,网络参与者对某一事件的持续关注度是有限的,当有事件的新的進展状况、专业领域内权威人士提出专业见解;知名学者作家、公众人物对此件事情进行转载、讨论时;论坛的版主对事件提出新的见解或者事件发生地的相关人员爆出事件发展新的细节问题事,意见领袖的出现为事件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元素,网络事件会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中。

在这阶段的理性舆论与非理性舆论不断交织。一方面,网络参与者对事件迟迟未得到较好的解决而愤怒、不满,极力的想表达对政府处理事件的不满态度上升到政府对此类事件处理不当,拷问政府处理事件的责任的非理性舆论;另一方面经过专业性的权威学者发表言论,出现的更多的是理性舆论,引导网民舆论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目前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对网络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采取忽略、回避的态度,希望通过采取这种不作为的态度,让网络事件逐渐平息,甚至对网络上的舆论采取蔑视态度产生对立情绪。在政府采取忽视态度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对网络事件同样采取不报道或者片面报道在政府和主流媒体持续失声、回应缺位,给谣言的传播留下极大的发展的空间。

在官方、主流媒体信息阻塞的时候,公众就会根据自己在网络中看到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实事进行猜测。在网络中多信息中,有人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核心要素重组有利于自己的言论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而忽视了比较重要的细节问题,引导网民的舆论方向,导致事件发展的失真。随着网络事件影响的逐渐扩大,别有用心的人发布与事件有关的负面新闻,利用官方信息的阻塞来煽动、蛊惑网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此时网络集群行为极有可能发展成危害现实生活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

2.3 第三阶段:终结阶段

第三阶段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终结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发展,事件少有新的进展,公众的注意力不断下降,网络集群行为趋向平息。平息的过程同时也分为两种情况。

1)积极的政府引导,促进事件和平解决。政府针对事件及时发声,通过官方渠道对解决事件,例如修订新的法律法规,积极采取行动,这些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更客观、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本质,为事件的解决寻求更可行的、合法的策略。

2)消极的或不作为的政府态度,暂时平息事件。政府对此类事件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任其发展的消极态度,或是盲目的采用行政或暴力手段进行压制。虽然,网络集群行为暂时会得到解决,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真正的解决此类事件,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一旦社会中出现此类事件,还是会激起群众的不满情绪,网络集群行为再次爆发,甚至发展为现实的集群行为产生过激的行为。

3 政府引导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本来就极为复杂的集群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就更为复杂、不可预测。而网络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不免产生互动和交集。这对政府来说是挑战。盲目的行政手段或暴力压制,只会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发展为现实集群行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只要政府正确认识对待网络集群,才能克服网络集群行为的负面特征,使之成为真正表达民意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为了更好地引导网络集群行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必须积极推动社会危机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对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出问题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对集群行为进行监测跟踪。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立作为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 1 1 ],对于有效和快速解决集群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对我国政府处理集群行为的重大作用在于,各级政府可以对一些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第一时间的分析和判断,以理性的态度做出科学的决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在大数据环境的背景下,对用户行为分析中采用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海量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探索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逐步提高和强化对网络集群行为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中,政府是危机预警的主体,对机制的建立提供财力和人力资源上的支持。集群行为发生的环境要求预警组织部门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弹性应对,做到组织部门和其他危机处置部门默契配合[12]。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集群行为带来的后果,在不断完善预警机制的过程中,积极倾听民众声音,努力消除小范围的不和谐声音,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预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处理网络集群行为的主动权,增强政府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印象。

3.2 线上、线下意见领袖引导

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主要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13]。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里,使一些普通网民也具有了一定的舆论领导能力,如微博中大V拥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粉丝群,其影响号召力相当大,其发布的信息在一定时期内和范围内会得到其他网民的转载,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网面讨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题设置功能。

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很难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识别真正的意见领袖并在舆论上进行引导,这就需要对线下意见领袖进行识别引导。不同于网络的特殊环境,线下的意见领袖更容易识别,更容易让公众信服,通过识别并引导线下意见领袖来控制网络舆论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3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网络集群事件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的网络集群事件特点不同,不同类型的集群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正确识别网络集群的类型。网络群体事件内涵复杂,目的各异,有的属于违反社会道德;有的属于文化叛逆行为;有的则是公民表达自身权利的行为;还有一些是犯罪行为。基于这样的思考逻辑,显然,网络集群行为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多視角地解读[14]。

例如涉及政治敏感型事件,国家主权不容侵犯,面对此类事件公共部门就需要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坚决打击一切危害国土安全的任何行为。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网络事件,公共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柔性政策,针对网络上的舆论倾向以积极的态度解决此类事件,真正了解公众最需要的,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为出发点,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找出其发展的根源,例如最近网民较为关注的假疫苗事件,对此类事件不适宜采取较为强硬的政治手段。

自由所带来的问题理应在自然中解决,而不能依靠强制性的命令。对网络群体事件的控制,应该只针对极端行为,要扬“善”惩“恶”;对于初生的网络文化现象要注意观察,允许新事物在试错中生长,以发展的眼光探索社会进步的新路径的可能[15]。

4 结论

网络集群行依托互联网迅速聚集网络,网络集群行为作为网络舆论发展重要的发展阶段,是网络舆论聚集在网络空间,如不进行及时引导最容易愈演愈烈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从网络空间发展到现实生活中,现实事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威胁社公共安全。

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管理者,政府机构对网络集群行为的监督治理刻不容缓。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处在全程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网络舆论倾向,并不是处在静态网络空间中,信息是一成不变得的。在前期针对网络热点事件风险识别预警体系进行研究,识别出哪类事件可能发展为网络集群事件,哪些网络舆论问题只是简单的热点讨论问题;在普通网络事件演变成网络集群事件时全程跟踪发展状况,实时检测是我们日后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8-01-31]http://www.cnnic.cn/ 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2]陈雪丽,沈智扬.微博时代的“把关人”角色探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1):1-3,14.

[3]]李兰.“网络集群行为”:从概念建构到价值研判——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当代传播,2014(2):60-63.

[4]彭知辉.网络集群事件研究探析[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5):55-59.

[5]乐国安,薛婷.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探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6-123.

[6]杨庆国,陈敬良,甘露.社会危机事件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6(1):65-80,155-156.

[7]陈英武,邢立宁,王晖,等.网络环境下社会管理的组织行为建模与计算实验研究综述[J].自动化学报,2015,41(3):462-474.

[8]刘翔.大数据视域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8):61-65.

[9]廖芳玲,顾金喜.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浙江学刊,2011(1):216-219.

[10]罗亮,黄毅峰.网络群体性事件: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J].求实,2011(1):51-54.

[11]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3-96.

[12]张小伟.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3]Laaarsfield P,et al. The people s choice[M].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14]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7):76-80.

[15]姚江龙.网络暴力事件特征分析及防范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8-141.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