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2018-10-20孙艺格
孙艺格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96-01
经过上一学期对于“音乐的欣赏”、“音乐的美”、“音乐与民族”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培养了聆听音乐的耳朵,其中就包括了从音乐四要素:节奏、旋律、和声、曲式方面来分析、从时代作曲风格、作曲家生平来探究“音乐究竟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而本学期的“音乐一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编者意按照年代发展顺序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时期来阐述音乐风格的历史变迁,对于高中生而言无疑像是多了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因此,我决定选用形式新颖又兼具历史底蕴的“A capella”(阿卡贝拉)作为第四单元的导入以及补充课程。
阿卡贝拉(意大利:a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它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指人体所能发出的声音,它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是它不用任何乐器和伴奏,所有音乐作品的声音全部来自于人声。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它所具有的音乐的时代性和创造性特征削弱了音乐历史的枯燥感,增强了的趣味性。
阿卡贝拉起源于16世纪的教堂音乐,其音乐本质包含着太多的宗教含义。追溯历史,16世纪正处于欧洲思想文化发展最动荡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期的艺术、文学、音乐充满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譬如:达芬奇的知名画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蒙娜丽莎》是美术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画作。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思想同样深受美术和文学的影响,即认为不夹杂任何乐器伴奏的纯人声音乐才是最神圣、最纯粹的音乐,因而在教堂中杜绝使用任何乐器(除了管风琴)。然而,阿卡贝拉已然不止肃穆的宗教感,它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前段时间风靡校园的厦门六中合唱团所创编的《稻香》、《青花瓷》、《鱼歌》等歌曲,其曲调轻松愉悦、节奏活泼动感无不体现中学生们单纯、阳光的性格特征。音乐作为高中学年段另而,现代阿卡贝拉的改编不仅仅是身体律动带来的节奏,还有使用现代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电音技术一麦克风所展现的Beatbox,简称B-box,主要是用嘴唇、牙齿、舌头、口腔和喉咙等多种技巧声音来模仿鼓声、电子以及特殊音效。在本单元导入中,我利用阿卡贝拉特殊的时代性很好的完成讲解宗教音乐到世俗音乐的演变过渡。
在阿卡贝拉的音乐中,人声作为核心表现媒质,伴奏仅仅发挥衬托及弥补作用,绝对不可以喧宾夺主,以此来表现歌曲的纯洁以及崇高,无伴奏合唱通过纯人声的演唱形式完美的突出了人声一旋律线,节奏成了可创造的音乐元素。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捻指、拍手、跺脚等”声势动作形成节奏的鼓点乐器,在固定的速度和节拍中,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出适合主旋律的节奏与节奏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合唱实践中,不但要考指挥者,学生自身也要做到“唱”“听”结合,调节自己的音准和音色,把握樂曲进行的内在节奏,以达到整体的和谐,通过这样的训练,每个成员都保持高度的默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我深知高中音乐课的学科核心素养重视的是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将其课程目标三维合一,其中更重视价值观情感的体现。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不只注重音乐技巧学习,更多关注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实践环节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