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2018-10-20李盛彬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识别初中生

李盛彬

摘要:初中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初中生生理及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在学习、升学、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中慢慢出现了很多典型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智能发展,或者是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等不利方面。对问题行为的正确识别与分析,纠正学生问题行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对初中生未来人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问题行为;识别;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83-01

1.初中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

1.1 初中生学习问题的表现

由于初中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多为12-15岁,大多数还处在学龄期,学习压力过大,竞争激烈,被期望值过高,再加上考试、升学、教师奖惩等问题,导致初中生经常出现心里发慌、情绪紧张、头昏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考试焦虑、厌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现象。

1.2 初中生品德性问题的表现

初中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90%的优良品德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89%的不良品德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然而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率性,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初中生的品德不良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大缺口,常常有学生表现有逃学、离家、偷窃、施暴、恐吓、勒索、抽烟、吸毒、参加不良组织等行为。

2.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

2.1 萌芽阶段

过失型学生因为不正当或不合理的需要或单纯、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心理和知识经验缺乏和认识能力不足,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违反纪律或行为规范的行为。在品德问题上表现为逃学、早退、迟到、离家、经常说谎、拒绝上学等;在学业问题上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捣乱课堂纪律等。压抑型学生因为挫折持续作用的条件下所产生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一般带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在情绪问题上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不适度、焦虑、孤僻、抑郁、疑病、过分任性、过分冲动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

2.2 对外扩展阶段

学生问题行为发展到对外扩展阶段时,学生的不良品质已基本形成。此阶段问题行为表现的类型有品德不良型。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由不良需要引起,受已形成的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产生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

3.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

3.1 家庭因素

家庭类型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例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四二一家庭”还有在落后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类型就是父母外出务工型家庭。同时家教态度与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例如溺爱娇惯造成了孩子独立性性格:胆小、退缩或者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专制粗暴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忽视放纵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

3.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的不当,如老师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追求民主与和谐,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容学生争辩;教师性格不好,缺乏耐心,学生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教育缺乏合力,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加大。这些都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扩大化。

3.3 社会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各种凶杀、暴力、色情冲撞学生的视觉,使其失去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学生社会伙伴的不良影响,都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4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个体的因素,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例如学生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学生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长期积淀就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并严重化。

4.解决办法

判断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诊断出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必须要对症下药。教师一定要耐心教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出迷茫的区域。不能任其自然,更不能落井下石,打击学生。

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不要以成绩作为他们的评价标准,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引导他们向其他方面发展。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保持向上的精神。

对于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要找出他们的根源,保护他们的自尊,逐步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使他们多参加集体劳动,充分融入集体中去,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人的伟大,使他们学会去爱。

对于品德、人格不好的学生,不要讨厌他们,嫌弃他们,要用艺术的教育熏陶他们。要与他们走在一起,不要让他们感觉出我们是对他们施教。要用伟人的事迹感染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也可以向他们一样,受人尊敬。只有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问题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者要识别出他們的问题行为,并追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者必须始终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坚信问题学生也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只要教育者教育得当,学生问题行为也不再成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会转化成另一种乐观的情况。问题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每一位教育者都要做好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玲、郑雪、陈少华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光兴.学校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识别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