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休闲:城郊生态农场在都市休闲中的价值定位
2018-10-20苏二龙
苏二龙
【摘要】:便捷的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齐全的社会功能成为都市社会的主要标签,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城里人”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对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向往不已。因此,绕城分布的乡村自然成为不少人闲暇时光消遣的重要选择,其中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农场尤为引人关注,成为都市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生态农场 都市休闲 人类学
节奏和规律是城市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然而,长时期被规律和节奏所“驯服”的都市人自然会对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向往不已,至少,休闲对每个都市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属于自我可自由支配和安排的时间成为不少都市人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不少“城里人”希望能够通过充分利用自我可支配的实践来调节生活和自我身心,一方面对长期高强度的生活予以调节,另一方希望得以调节身心,以实现劳逸结合。因此,“都市休闲”成为人们调节生活和身心的重要“场域”,也逐渐形成以“休闲”为主题的一系列新兴产业。
关于“休闲”概念的界定尚无定论,但其本质无疑是对时间的调配。对于“城里人”而言,工作是他们一年中付出时间最为集中的地方,而自我可支配的时间则相对较少,因此也弥足珍贵。顺应城市规划和人们需求,城市绿地、社区文化、城市展览馆成为城市休闲的重要场所。但是,拥挤的人群和喧闹的环境似乎并未符合大多数人对闲的理解,而近几年所兴起的城郊生态农场却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富有田园风光、旖旎乡情、生态自然特征的城郊乡村无疑有别于喧闹的城市,其安静与自然的特征越趋成为不少“城里人”走出城市感受乡土的原因所在,也是城郊生态农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学关于“休闲”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游戏的“深苗”。人类学对于休闲、闲暇和娱乐的讨论更倾向于文化的视角,并认为“生活在文化复杂性程度比较低的人们,尤其是狩猎采集的原始部落,与那些生活在文化更加复杂的成员相比,似乎不用那么努力工作,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尽管后者有着技术上的优势。” [1]事实上,此种比较具有一定的臆想成分,至少我们无法精确计算出那些文化复杂性程度較低的人们究竟是如何安排他们的时间的。然而,面对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如何从人类学视角重新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关重要,至少它关系到人的身心、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城郊休闲农业及其概念界定
“休闲”一词是由拉丁语“liccre”演变而来,系指摆脱工作后的自由时间和活动两个层面。[2]现代意义上的休闲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的角度来探索人与时间、社会以及空间的相互关系。自凡勃伦讨论《有闲阶级论》以来,休闲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消费的重要视角。瑞典哲学家皮普尔则从文化视角深刻阐述了休闲的价值意义,并对休闲文化产生了甚远影响。自此,休闲概念逐渐成为不同学科思考人自身及其社会的重要尺度。相较于经济学和哲学而言,社会学家则倾向于从时间概念来思考人们不同行为实践的区别。目前,各学科对“休闲”概念的理解莫衷一是,但无一不立足于人而展开思考。关于中国休闲理论的研究中,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则是目前讨论休闲问题较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其中就包含以服务都市居民为旨趣的城郊休闲农业。
众所周知,农业是以农作物耕作为主营产业。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不少城郊农村逐渐摆脱以往简单的“菜园”角色,转而利用便利交通和旅游文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于此,休闲农业也应用而生。Christopher将“休闲农业”界定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服务性产业”[3]。学界对于休闲农业概念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归根结底都脱离不了农业种植基础和闲暇二元素。也就是说,休闲农业在传统农业耕作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将农业耕作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给予游客一种亲身体验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让游客感受到乡土的亲切感和劳作的快乐,以达到身心的愉悦和农业的发展。就此意义而言,休闲农业已然超出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农作物种植,而是上升为一种蕴含丰富经济理性的现代农业。
在休闲农业中,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尤为迅速,尤其在现代化大都市附近的农村地地区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休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关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4]”以休闲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将成为21世纪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心。城市作为休闲体验中心的集散地,都市休闲在此过程中将起到领航性的作用。都市休闲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不所不包,而主要的依据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以及大众所好或者是休闲体验的不断变迁。足不出户的小型娱乐、公园健身、逛街购物甚至是黄金周的国内外游等热闹型的休闲体验逐步被城市居民所厌熟的时候,新兴的闲适型、田园型的休闲体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城郊生态农场正是于此实现自身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从城郊农业到都市“后花园”
城郊生态农场可以说是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提出并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此种方式被认为是解决城郊“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探索。城郊农业是“都市经济圈和特色农业二者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模式,其大体思路就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复合产业,是处于都市经济圈内的区域以生产专门向大中城市提供独特的农副产品、保障市民生活服务、促进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农业体系。”[5]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加快,过去以满足城市基本生活需求的城郊农业不再单纯的作为城市的“菜园”,也逐步向休闲、观光和旅游为一体的都市“后花园”转变,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支配自我可安排时间的重要场所。
基于此,在城市周边,尤其是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历史风景区的城市郊区乡村逐渐发展出以休闲为主题的城郊生态农场。城郊生态农场并非传统的城郊蔬菜大棚,而“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大都市拥有的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高科技示范农业、观赏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为主要标志,以都市大市场需求为先导,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为一体,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相融合的高质高效的一种现代农业系统”。 也就是说,城郊生态农场是从单纯的、分散的、性质单一的蔬菜供应转向为大规模的、销售渠道多样、产品等级划分等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场体验以及农场度假等多元模式的经营发展理念。这是现代化城市休闲理念,融入进生态农场所带来的农场转型所产生的都市“后花园”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或者是都市休闲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社会人都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出于缓解压力和放松自己的缘故,通常会对“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产生无尽的憧憬,因为在那里能够摆脱都市的喧嚣和嘈杂。因此,城市周边具有丰富自然风景资源的城郊地区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所汇聚的焦点之一。为了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这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农业和旅游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城郊农业的未来发展必将更多地强调它的环境、公益、休闲、娱乐和文化等功能。目前,面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以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及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园和民俗生活的心理,发展城郊休闲农业早已风靡于诸多城市。显然,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必将是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举多赢”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有效解决城郊农业发展的老旧路子的同时更为都市休闲提供了多元化的休闲方式。
三、城郊生态农场在都市休闲中的价值定位
城郊生态农场集中利用现代化交通、信息以及资本力量,将城郊空间打造成为都市休闲中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闲暇旅游的重要去除。例如,北京周边就存在不少以休闲、观光和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场,此类农场恰恰是基于北京大都市功能延伸而发展起来的,其经营模式在与市场体系接轨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农业文化体验。城郊生态农场利用农业资源、农村资源来兴办新型休闲农业旅游事业,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泾渭划分,而且实现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此类农场之所以能够实现将不同产业的有效组合,在于其所包含的现代休闲度假的功能,可提供游览、观赏、餐饮、展售、民宿、露营、学艺及农业体验等多样化服务。在休闲农业区规划了各具特色的休闲活动小区,如农业生产与农业体验民俗技艺与传统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休闲度假设施等小区。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单一的问题,增加了休闲活动的场所选择,丰富了休闲度假的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附近农民就业和农业增收问题,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利益结合体。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都市后花園的产生是人们休闲体验不断追求的结果,与人们行为方式背后的心理价值导向具有一定的联系。休闲是一个打着“现代”标签的词语,是人们对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心理原动力的回归。“现代人把时间分为工作的时间和休闲的时间。跟我们现代社会不同的是,原始人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的工作与休闲往往是并行的、随机的,工作往往伴随着宗教的仪式和风俗。[6]”按照马克思劳动论的观点,从动物的无目的、本能的嬉戏到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是“人”的生物性渐弱,社会性渐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人就逐渐脱离了大自然的束缚;由于劳动,动物本能的嬉戏演变成了人的有意识的游戏。正如弗里德里希·席勒所言,“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7]”由此观之,人类进行休闲是人之天性使然。田园式休闲也正是人们对休闲追求的更高一个阶段。
四、问题与对策
随着城郊休闲都市后花园的建设,扩展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郊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够受重视。“据国家旅游局的截至2002年年末的统计,中国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8238 2亿元,从业人员612 63万人,旅游企事业单位293793家这意味着中国的旅游产业己经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有了一个重要的位置。[8]”但是城郊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城郊休闲农业的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性,延长产业服务链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古传工艺等乡土文化的差异对都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九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休闲农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稳定性较强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人他们选择休闲农业,主要是在寻找净化空间和淳朴的传统文化氛围。
当然,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城郊休闲农场的品牌化意识不够强。品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品的竟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不少农场充分吸引大学生来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网站。但是大部分城郊生态农场都不存在这个意识,而是依靠电视或者网络广告来宣传自己。
对于城郊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挖掘城郊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而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休闲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能给人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人的精神。因而,应该将更多的文化元素注入到休闲农业发展中。
五、结语
人类学关于休闲产业的研究常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但是可以开发的空间却是相当的大。城郊生态农场的发展不仅完善了都市休闲体系,更促进了城郊农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发展模式,都市后花园的建设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在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城郊农业发展依托政府管理和高校的理论研究,同时注入文化元素并以休闲为核心来提高自身的市场定位,可以不断开创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盖瑞·奇克.休闲、劳动和文化的复杂性:一个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 2011.
【2】曾玉荣等.台湾休闲农业理念·布局·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3】Christopher R. Edginton, Leisure progranning. A service: 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2002.
【4】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5】王圣军,刘继平.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07(12).
【6】张义飞.从动物的嬉戏到人类的休闲——体育休闲娱乐足迹的人类学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8).
【7】[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杨健.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