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新视角
2018-10-20谭晓艳
谭晓艳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理科科目,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18-01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的预习工作是能否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有助于学生提前把握自己的知识盲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要使小學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学生按时开展预习活动,如鼓励和表扬提前预习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针对预习情况给予表现好的学生适当的物资奖励,以此提升其他学生进行预习的热情。教师还要为学生的预习工作制定规范,强化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如在预习中参考例题完成之后的几道练习题,记录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重要的概念等。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将预习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使之成为自身固有的学习习惯。
2.重视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其理性思维和独立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数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或是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其动脑筋、分析题意、挖掘内涵的习惯。在特定的数学习题训练中,学生们的大脑飞速运转,不断激发思考活力,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2 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除了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知识深层含义的探究欲望也是促进其数学成绩提升的内在驱动力。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益智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面对难题时不退缩、不放弃,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不在学习中被日常的“拦路虎”所阻。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反之促进其探究思维不断发展。
2.3 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拓展思维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了给生活提高服务,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对学生拓展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思维应用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常见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也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交给学生某一题型的多种思考解题方法,使学生在实际的做题中加以运用等。这些补充和拓展,有助于学生的数学眼界更加广阔,灵活运用想象和创造力,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3.鼓励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课后复习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培优补差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通过布置复习任务和课上检验复习结果等形式,督促复习工作得以落实。如,数学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及时地沟通,以做题、编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让学生利用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及时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数学教师可以在之后的数学课开始前,以提问或做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前一天的学习成果,适时进行提示,帮助学生解惑。在有始有终的复习活动中,小学生会意识到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并主动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积累错题、梳理题型
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将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典型题积累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在班里举行一个题型积累展示,激励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要定期开展交换错题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积累本中挑选两道自认为设计的比较好的题抄写下来,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来考查其他同学,使学生在巩固自己错题的同时见识其他题型,扩展数学学习的广度。
5.结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打造“习惯养成”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形成有序、完善的学习方式,构建清晰、万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亚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01.
[2]张国刚.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学中国人,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