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一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成矿关系

2018-10-20胡雷雷

炎黄地理 2018年3期

摘 要:新疆乌鲁克恰提一带主要出露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地层,区域岩浆活动极不发育,仅在萨热克巴依盆地内发现有辉绿岩脉产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这些沉积盆地为主的地层中,而对岩浆作用与区域成矿的联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区域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室内薄片鉴定,分析乌鲁克恰提一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成矿联系。

关键词:乌恰;岩浆作用;区域成矿

1 地质概况

乌鲁克恰提一带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中山缝合带转折端与帕米尔弧形逆冲推覆带交汇处,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强烈,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的逆冲断裂构造和走滑断层,区域地层中中元古-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区域矿产丰富,铅锌矿有赋存在克孜勒苏群砂岩中的乌拉根铅锌矿和江格结尔铅锌矿,金矿有萨瓦雅尔顿河流域赋存在泥盆系地层中萨瓦亚尔顿金矿,铜矿及铜矿化点区域分布广泛,以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为主,在中元古阿克苏岩群中分布较多铜矿化点。铁矿则是以发育在石炭系碳酸巖地层中的热液型铁矿为主。探讨区域岩浆活动对区域成矿作用的贡献对研究区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1 地层

区域地层从中元古界阿克苏群-新生界均有出露,中元古界阿克苏岩群主要岩性为石英片岩、片岩夹碳酸岩,为一套高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岩,区域地层缺失寒武-奥陶系地层;志留系为一套碎屑岩-喷出岩地层,在乌鲁克恰提一带西北少量出露;泥盆系地层中岩性以千枚岩等浅变质岩为主夹少量基性喷出岩,在萨瓦亚尔顿河流域为萨瓦亚尔顿金矿的主要赋矿层。石炭系地层以一套浅海相的碳酸岩为主,为喀什炼铁厂幅大红山铁矿主要的赋矿地层,热液型铁矿出露在碳酸岩地层中断层接触部位,呈侵入接触关系。二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碳酸岩地层,区域出露较少,仅在乌恰北部少量分布;三叠系地层在区域上缺;侏罗-白垩纪是区域上重要的成矿时代,形成了萨热克铜矿、江格结尔铅锌矿、乌拉根铅锌矿等,侏罗系地层中同时也是重要的产煤地层,为一套以砂岩、泥岩、砂砾岩等为主的碎屑岩地层。

1.2 构造

区域构造发育强烈,形成主要由北西、北东东和近东西向塔里木古基底断裂构造和帕米尔突刺状弧形构造组成。乌鲁克恰提一带位于天山缝合带,帕米尔逆冲推覆带交汇处,东部受塔拉斯-费尔干纳右行走滑构造带控制(李向东,王可卓,2000),西部受帕米尔逆冲推覆带弧形断裂制约,北部受到天山缝合带挤压,区域构造十分复杂,为乌鲁克恰提一带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构造条件,而每一次构造事件的发生都与岩浆活动密不可分,同时表明岩浆活动对于控制区域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岩浆岩

区域资料显示,仅在萨热克巴依幅可见少量辉绿岩脉侵入到克孜勒苏群地层中,造成了围岩的褪色化,辉绿岩脉呈北西、北东、南北向展布,脉宽不一,局部辉绿岩脉发育有黄铜矿化,肉眼可见金属矿物(胡庆雯,刘宏林,2008)。在托云地区北部上白垩统顶部-古近系底部,发育有玄武岩,同时出现辉绿岩的情况,这类辉绿岩、玄武岩的活动是统一的,代表着统一的岩浆活动事件。

2 岩浆作用与区域成矿关系

在区域已发现的矿床中,其中喀什炼铁厂幅的热液型铁矿,主要赋存在石炭系碳酸岩断层接触部位,矿体与地层侵入接触表现为受岩浆作用控制;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中,在砾岩中发现了基性火山岩,同时在侏罗系塔尔尕地层中镜下特征显示砂岩中分布较多基性火山岩岩屑,表现为岩浆活动形成的基性火山岩为侏罗系地层成矿提供了物源和成矿物质。从区域构造演化史来看,塔里木盆地结晶基底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一次岩浆事件,形成了区域上最初始的成矿物源,奥陶纪在乌鲁克恰提一带为深海沉积环境,从志留纪开始到泥盆纪总体为较为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随着海水变浅,石炭-二叠纪形成了大规模的造山活动,岩浆事件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区域矿产的成矿物源二次富集,并提供了成矿动力学机制,在白垩纪之后陆内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辉绿岩脉,表明区域矿产成矿物源的第三次富集,因此区域矿产与岩浆活动密不可分。

3 结论

在乌鲁克恰提一带,区域矿产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不可分,复杂的区域断裂构造记录着区域岩浆活动的历史,塔里木西缘构造演化史上总体发生三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而每一次岩浆活动都为区域矿产的形成提供成矿物质以及成矿动力,因此研究该区域的岩浆活动历史对于探讨区域矿产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王可卓. 2000. 塔里木盆地西南及邻区特提斯格局和构造意义. 新疆地质,18(2):113-120.

[2] 胡庆雯,刘宏林.新疆乌恰县萨热克砂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J].矿产与地质,2008(02):131-134

作者简介

胡雷雷,男,生于1991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产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