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裂缝发育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2018-10-20孙石明
摘 要:本次研究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地区,构造位置属于晋西挠褶带。研究的目的层位为山西组和石盒子组。通过大量裂缝数据的测量及裂缝宏观特征的总结,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岩层中的裂缝以高角度共轭剪切裂缝为主;(2)根据裂缝的发育方向将裂缝系统分为三类:NNE向和NNW向、NE向和近EW向、近SN向与NE向,分别对应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裂缝
1 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图1)处于中國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带的结合部位,四周被造山带所包围,北部为阴山造山带,南部为秦岭造山带,东部到达吕梁山,西部为贺兰山-六盘山[1]。鄂尔多斯盆地历经了多期构造运动之后总体表现为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呈现出具环状分布、复杂盆-山耦合系统边界构造带的构造格局[2,3]。
2 上古生界裂缝发育特征
2.1 裂缝的力学性质
野外露头描述及统计显示(表1),在盆地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中统计的构造裂缝共177条,其中有160条裂缝的性质为剪切缝,而张裂缝极少,仅有17条。
2.2 裂缝的密度
根据野外露头裂缝统计结果(表2),分析得到上古生界砂岩裂缝密度主要分布范围为0.16-1.6条/m,平均0.46条/m,裂缝密度在平面上有较强的不均性。
3 构造应力场分析
野外露头裂缝测量数据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六组裂缝,分别为近SN向、NNW向、NW向、NE向、近EW向、NNE向。结合野外裂缝的分布特征、裂缝系统的交切关系和裂缝方位的配套组合,可将研究区发育的裂缝划分为3套共轭裂缝系统,分别为NNE向与NNW向、近EW向与NW向、近SN向与NE向,分别对应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图2)。
参考文献
[1] 王涛,侯明才,陈洪德,等. 海西构造旋回阴山幕式造山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旋回充填的耦合关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4,41(3):310-317
[2] 罗建强,何忠明.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J]. 地质与资源,2008,17(2):135-138
[3] 赵振宇,郭彦如,王艳,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J]. 特种油气藏,2012,19(5):15-20
作者简介
孙石明(1993-),男,硕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