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8-10-20孟靓莹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受教育者视域

孟靓莹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而他们正是思想最活跃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特殊人群。因此,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显得尤其重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深刻探究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就如何在交往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简要剖析与探究。

【关键字】: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形成一个人内在的核心。而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人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发展基础。交往的本质即相互往来,是认识和理解社会实践形态本质的核心范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人的社会性通过交往得以实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品德,交往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交往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就是交往,但怎样沟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沟通,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情况。通过交往可以建立一种情感联系,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一、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桎梏

近年来,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探究倍受重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否定和打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强调构建平等对话、平等沟通和平等学习的交往模式。改变旧模式中的缺陷,需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脉络,从而更好的进行教育引导工作。

(一)交往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但传统教育者在课堂中过多的传授受教育者书本知识,却疏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并不透彻。学的仅仅是书本知识,并没有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意识逐渐淡薄。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沟通的技术,注重交往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丰富课堂模式,只有改变交往缺失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主客体关系失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其权威性不容置喙。而受教育者只需仰视和听从,就像被支配的木偶一样,没有自我。主客体之间明显的地位区别和交往的缺失直接导致教育者的角色时常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从心理上对教师产生畏惧。因此,教育者要更加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平等相处。教育地位的不平等性会使受教育者很难找到与教育者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追求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动力。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让受教育者在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感受到与教育者的地位关系是平等的,是需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愿意去接受教育。

(三)教育方式片面单一

陈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生活中去获得真理。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就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更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和个性区别,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要始终用同一种方式方法不停的灌输。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了解,体会和感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和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知识,了解知识。改变传统教育的单一性,要丰富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构建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

交往是马克思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贯穿于马克思理论体系全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均可看到马克思关于交往理论的论述。马克思交往概念作为一个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对科学地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演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是指人们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主体间的交往,在达成共识的认识过程中进行的相互理解。交往本身就是一个主客体相互理解的过程。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鲜明的指出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为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哈贝马斯指出,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主客体之间缺少理解和交流,进而产生矛盾。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意识到真诚、互动和理解的重要性,打破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调动客体的积极性,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信任。

(三)有效运用网络媒介

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所衍生的以微信、微博等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成为了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大学生早已熟练的使用网络,并活跃其中。随着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资源的能力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网络为大学生带来多种利好,但是,网络的负效应直接导致大学生代际交流少,游戏色彩重,过于沉迷网络使其出现心理障碍,无法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大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某些网络群体正是社会稳定的隐患,时常发布一些虚假信息,鼓动或怂恿学生做一些违规乃至非法行为,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网络这个平台,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分辨是非,另一方面要搭建健康网络平台,积极灌输学生符合时代发展脉络的积极正能量。

三.探究新时代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意义

交往理论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更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坚持创新教育。充分借鉴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运用交往功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始终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对于违背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思潮要予以及时的制止与批判,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交往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使大学生充分发展,切实肩负起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 刘沧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3-195.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宏.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D].南京:河海大学,2007:1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6】 閆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80.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受教育者视域
批判理论的本真性路径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知识分子如果有一件事情不能容许, 那就是变得犬儒”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On the Phubbing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论“科技理性”下现代社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