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辛县池塘养鱼技术

2018-10-20杨中喜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生态环境现状

杨中喜

摘要 阐述了利辛县池塘养殖现状,分析了池塘生态环境,介绍了池塘养鱼生产管理技术,并提出了池塘养殖发展方向,以期为促进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鱼;现状;生态环境;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方向;安徽利辛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240-02

池塘养鱼是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开挖的坑塘等较小水体,在人为控制下,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进行鱼类培养,从而获取高产的养鱼生产方式。池塘养鱼是淡水养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池塘分散面广,出产规模可大可小,因而适宜广泛发展群众养鱼生产。要想搞好池塘养鱼,首先要了解池塘养殖的生态环境。池塘环境条件的好坏对于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养殖鱼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即掌握池塘生态环境变化特点,以便设法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发挥鱼类生长优势,不断提高养殖产量和鱼类质量,从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 池塘养殖现状

利辛縣有池塘面积2 400 hm2。高产池塘(年产鲜鱼达5 250 kg/hm2以上)占25%左右,中产池塘(年产鲜鱼2 250~5 250 kg/hm2)占60%左右,低产池塘(产年鲜鱼2 250 kg/hm2以下)占15%左右。全县精养鱼塘和连片鱼塘占总池塘面积的30%左右。这部分池塘的条件较好,塘口多集中连片,基本达到“水、电、路三通”,并有一定的养鱼机械化设施,养殖技术较成熟,是利辛县池塘养殖的重点、亮点。其产量占池塘养殖总产量的50%。这部分池塘主要分布在利辛县南部乡镇和2条高速公路经过的乡镇,北部乡镇数量不多。这些池塘的生态条件好,养殖技术含量高,并配有渔业机械,如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等。同时还有池塘养殖采取了桑果鱼、果草鱼、猪鸡鱼等养殖模式,向循环经济、生态养殖方向发展。也有个别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发展,开展垂钓业,并发展休闲农家乐、观光旅游业等。池塘养殖品种也从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逐步转为各优特新品种,如鳜鱼、黑鱼、鳊鱼、小龙虾、泥鳅、黄颡鱼、青虾、河蟹等。

2 池塘养殖生态环境

池塘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各种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合理科学协调好各种因素,使其有利于养殖鱼类生活、生长,才能充分发挥养殖鱼类生长优势,不断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鱼的质量,达到养殖高产高效的目的。

2.1 池塘面积和水深

池塘面积以3 333.3~13 333.3 m2为宜。水面较大,则受风吹动易增加水中溶解氧,有利于鱼类生长和生存;水质稳定,则鱼浮头现象少,减少鱼病发生,不易发生死鱼现象。池塘过大(1.3 hm2以上),则投喂、施药、捕捞和其他管理都不方便。池塘太深(3 m以上),则水温不易升高,不易培肥水氧;水太浅(1.5 m以下),则水温、水氧变化大,不易控制。一般要求成鱼塘水深应控制在1.5~2.5 m为宜。

2.2 池塘对环境的要求

池塘周围不宜有高大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挡阳光和影响空气流通。池塘形状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佳,长宽比为3∶2或2∶1,边坡比为1∶2或1∶2.5。这样的池塘,池面受日光照射时间长,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池塘周围设置饵料基地,用于种植饲草。鱼塘边附设猪场、鸡场,猪粪、鸡粪作为养鱼所需肥料[1]。

2.3 池塘养殖水条件

2.3.1 温度。鱼是变温动物,水的温度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及吃食活动。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的摄食量增加,代谢增强,生长速度加快。主要养殖鱼类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2 ℃,15 ℃以上时鱼类可以正常摄食,10~15 ℃时吃食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

2.3.2 透明度。透明度表示光线入水的深度。池塘水的透明度与水的氧溶解度及各种微小颗粒和浮游生物的含量有关。夏季,池水中各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透明度低;冬季,浮游生物大批死亡,沉入水底,透明度升高。池塘底质状况也会给透明度的高低带来影响。底质较硬、淤泥较少的池塘,水质较清,透明度高,例如新开挖塘或刚清过淤泥的池塘,反之,沉年老塘且多年不清淤的塘,淤泥较多,易浑浊,池塘透明度低。透明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池水中浮游生物含量的高低。一般肥水池塘透明度为20~40 cm,表示浮游生物比较丰富,有利于鲢、鳙、鲱鱼等耐肥水鱼类的生长。如透明度小于20 cm,说明水质太肥,并可能是由于藻类(茎苔)过多,对鱼类生长不利;如透明度大于40 cm,说明水质太瘦,浮游生物含量较低,对需要一定肥度的鲢、鳙等鱼类生长发育不利。

2.3.3 溶解气体。池塘的水中含有多种气体,对鱼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

(1)氧气。池塘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是较肥的池塘,浮游植物繁殖量大,光合作用强度大,产氧也多。池塘中80%~90%的氧是浮游植物产生的。空气中的溶解氧,除有风时较大外,一般溶于水中的量不大,而且空气溶入水中的氧气多局限于水的表层[2]。池水中的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低氧状态对鱼类不利,直接影响鱼类生长,会使鱼类经常浮头,不摄食,少吃食,消化能力下降,饲料利用率低,严重时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池塘溶解氧对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全池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溶氧条件可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消除或降低有机酸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积累,加速物质循环,改善水质,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加速鱼类生长,实现高产、高效。

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使池水受风面增大,风吹的波浪可加速溶氧于水中,提高水体溶氧量。因此,要清除挡风障碍物,加强光照面积和通风条件。池水不易过深,以免影响上下对流[3]。一般精养池塘的水深保持在2.0~2.5 m即可。清除淤泥,合理施肥。一般是在鱼起膘后,利用冬季时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彻底清除。有机物清除后,不仅可增加池塘的容水量,也可减少高温季节有机物的耗氧。这是防止缺氧的一项重要措施。溶氧低时,可适当加注新水,以河道里的水为好。安装溶氧机来增加溶氧量效果更为理想,精养(高产)鱼塘一定要有此配置。平时在中午开机,将上层的丰富溶氧传递给下层水,可改善下层水的溶氧状况,并可防止次日凌晨鱼类浮头。

(2)二氧化碳。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及有机物分解所產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仅有少量溶解于水。二氧化碳主要由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用于制造有机物。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对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有重要影响。它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缺少二氧化碳,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会受到抑制。对于碱度及硬度较低的池水,控制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是施用石灰补充钙离子和碳酸氢盐等。由于游离的二氧化碳是池底的大量有机物所引起,因而要注意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3)硫化氢。硫化氢的毒性很强,池水里不允许有硫化氢的存在。硫化氢是一种含有硫的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在缺氧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溶氧状况改善后,硫化氢会被分解。防止硫化氢产生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水的溶解氧,避免底层缺氧。

(4)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池水中死亡的有机体、生物排除的废弃物以及饲料、肥料等。一般有机物质丰富,池塘生产力高。但是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容易使池塘发生缺氧,池水恶化,甚至出现泛池(浮池)事故。必须保证适度的有机物含量,才能保持养殖正常进行。肥水的重要指标是有机物含量不能超过40 mg/L。

(5)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pH值越低;二氧化碳含量越低,溶氧越高时,pH值越高。水中的腐殖质、硫酸盐等也影响pH值。pH值对水的变量、水生生物和鱼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pH值过低对水生生物和鱼类都不利。在酸性条件下,细菌的消化过程受到抑制,有机物分解速度下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强,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对鱼类同样也不利,导致鱼不爱活动、畏缩、耗氧下降、摄食减少、新陈代谢强度下降,消化吸收差,成长慢[4]。pH值过高,超过生物的适应能力,对水生生物也没有益处。一般养殖水体呈微碱性为好,即pH值为7.5~8.5。

2.4 淤泥

池塘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殖,底部积存一定厚度的淤泥,使土壤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被淤泥取代。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及无机营养成分,通常含有机物4.26%、含氮0.31%、含磷0.2%、含钾1.21%。这些物质经细菌分解,在适当的条件下被浮游生物利用。可以说淤泥是池塘的废料仓库,但是淤泥过多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有机物质分解耗氧多,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有机酸和低级胺类等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此外,酸性增加,病菌容易大量繁殖,鱼体在恶劣环境中抵抗力下降,易发病。故改良底质淤泥是养殖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改良措施有清除淤泥、施用石灰以及对池底进行曝晒、冰冻等。

3 生产管理

3.1 苗种投放前的准备

施养苗种之前要对池塘进行清野除害,即清除池中与饲养鱼类争食的石野杂鱼、敌害鱼类,消灭病虫害。首先冬季把池水排平,让池底曝晒、冰冻;然后用药物清塘,即苗种投放前10~15 d施生石灰750~1 125 kg/hm2,5~7 d药效消失,或用漂白粉15~22.5 kg/hm2;之后即可放鱼。

3.2 苗种投放

放养大规格的苗种是成鱼养殖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求鲢、鳙鱼种规格为13.3 cm以上或0.25 kg左右。草鱼规格为16.7 cm或0.5 kg左右,鲤鱼、鲂鱼规格为11.7 cm以上。大规格鱼种摄食能力强,出长快,1年可长到0.5 kg或1 kg以上。所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同时投放时对鱼苗种进行药物消毒。

3.3 放齐密度及品种搭配

鱼种的放齐密度和搭配比例应根据饵料、肥料、鱼种来源、池水质量及其他设施而定。一般应以养殖1个品种鱼为主,再适当搭配其他品种。放养模式包括鲢、鳙鱼为主净产7 500 kg/hm2的放养收获模式和以草鱼为主净产7 500 kg/hm2的放养收获模式。

3.4 投喂

饵料可分为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天然饵料又分为植物性饵料(如各种旱草、水草等)和动物性饵料(螺、蚬以及各种水生昆虫等)。人工饵料是指豆饼、豆渣、酒糟、糠、麸皮、鱼粉及农副产品混合发酵制成的饵料,是人工配合饲料。投饲时要“定时、定点、定量、定质”,要“三看”,即看天、看水、看鱼。

4 日常管理

4.1 正确处理好施肥、投饲与水质的矛盾

水质始终要求保持“肥、活、爽”。“肥”就是要求池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营养盐类。“活”就是水的颜色经常变化。各个月份水色有所不同,一天中因水温、光照不同,上午、下午、上风处、下风处水色也有变化。水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多、质量优、优势种群交替出现。“爽”就是要求水质的透明度比较适中,保持在25~40 cm之间,水质既不过浓也不过淡,水中溶氧充足。

施肥、投饲时,要求做到“匀、好、足”。“匀”就是在养殖(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1页)

过程中要不断均匀地投饲、施肥,前后2次投饲量相差不宜过大。“好”就是所投饲料与所施用肥料质量要好。“足”要求投饲量适当,不能过多,也不可过少,以鱼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为宜。此外,施肥量也要适中。

4.2 坚持经常巡塘,观察鱼类活动动态

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早看是否有无浮头现象;中看鱼类活动及摄食情况;晚(黄昏)看鱼类全天摄食情况。查看有无残饵及有无浮头先兆。如天气闷热,阴雨即将来临,要增加巡塘次数,重点在夜间要坚持巡塘,观察鱼类浮头的轻重。并随时准备解决,防止泛塘。

4.3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

池水要保持一定的肥度,但不能过肥,应使其富含溶解氧。及时清除残饵和污物,保持水质清洁、环境卫生。

4.4 加强鱼病防治

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鱼病容易发生季节(7月、8月)要坚持定期药物预防和食品消毒。

4.5 做好池塘日志,坚持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对鱼种投放规格、投放数量、投放时间,饲料投喂种类、投喂量、搭配情况,天气、水温的变化,鱼类的各种异常反应以及用药情况等都要详细记录,以便掌握各池鱼类动态,制订应对措施,并分析总结全年出产情况,制订下年度计划。

5 池塘养殖发展方向

池塘养鱼逐步转向改塘控水、捕大留小,分春、夏、秋3次放养,实现合理投饲、增氧、控水质的设施渔业,即由自然养鱼发展到科学养鱼、由低产转向高产、由计划产鱼到根据市场产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特优新水产品是市场上的热销货,休闲渔业农家乐也是人们节假日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因此,利用连片鱼塘规划发展生态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及休闲渔业是当前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优惠政策较多,特别是对规模生产、设施农业、无公害食品的扶持力度加大,渔民应抓住机遇,为渔业注入活力。特别是沿西淝河南部的乡镇,鱼塘资源好,多而连片,且有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理念,应积极成立渔业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抓紧制订发展规划,编报项目并尽早落实。

6 参考文献

[1] 赵光梅.淡水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9):190.

[2] 段培明.池塘养鱼的日常饲养管理要点[N].农民日报,2013-10-30(T05).

[3] 任建敏.淮北地区池塘养鱼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2):91-94.

[4] 王福利.浅谈池塘养鱼的增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6(4):56.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生态环境现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