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学的文化哲学观推进社会管理建设

2018-10-20张瑾宋瑞芝

西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几点思考社会管理

张瑾 宋瑞芝

摘要: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但在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大量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本文认为,文化哲学观标尺下社会管理趋向最佳的条件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应以文化哲学观为指导,用文化哲学观审视社会管理建设,在树立“人是自然之子”的“天人观”、明察社会辩证发展过程、用文化哲学观正确理解和谐观上下功夫、求实效,以新的思维开辟社会管理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社会管理;文化哲学;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15-02

一、文化哲学观标尺下社会管理趋向最佳的条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蕴含至深的道理,即社会管理是个趋向最佳的过程。要达到最佳,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区分社会管理的合理与否;用科学的文化哲学观的标尺衡量,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的增幅,也不是物态价值的充盈,说白了,不是西方学者眼中那些光灿灿而又冷冰冰的数字。社会管理的合理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一,看其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二,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三,看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一般而论,这三个条件不一定在任何历史背景下完全融合,如我国历史上一些进步的改革、变法,往往是某条符合某条龃龉而最终功亏一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这三个条件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可以说是彼此协调达到最佳状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为之实现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提供了我国社会管理最佳的条件,为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成效搭建了平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制订相应措施并切实施行之,达到预期目标方有可能。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这样是否就一步到位、万事大吉?曰:非也。世界没有哪个合理化的社会管理,一起步就是合理化的,它从初创到合理化必然有其发展过程并呈现阶段性的,大都是从简约的或者存在缺陷的到基本完善的;它在某个历史阶段是相对合理的,但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就不一定合理乃至不完全合理了。因此,用文化哲学观视角考察社会管理,只有做到与时俱进,管理效能才能趋向最佳。

二、文化哲学观视角下社会管理趋向最佳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和强化“人是自然之子”的“天人观”

面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粮食受到污染等现实问题,人们不得不责问:我们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应该如何管理好我们的家园?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既有天灾,又有人祸。为了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社会管理者应树立和强化“人是自然之子”的“天人观”。树立“天人观”,是文化哲学观视角下社会管理必须回答、无法回避的问题。回顾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它除了带给人们巨大的物质享受以外,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一,人类变得愈益自大,以致将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置于自然世界之上,往往以“征服者”自居,将自然世界降低为可供掠取的对象。其二,随着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得工具理性高扬,以至于脱离了价值理性的控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在一个没有“爱心”“责任心”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灾祸更甚于它所产生的福祉。实际上,许多污染的造成并非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而是人们的贪欲、责任心的缺失。当尽快发财致富成为利欲熏心者的唯一目标时,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等等,就不再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日趋紧张之时,自然所表现的铁腕手段就会强劲地报复于人类,这是对自大的、忘恩负义的人类错误观念、错误行径的回应。因此,无论作为社会管理者还是大众,都要调整好与自然的关系。首要的是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确立人与自然乃是亲子关系的认识。其次,要强化文化哲学观,切实纠正“征服自然”“掠取自然”的错误行为,严格遵循“取之自然”“养护自然”的规律,才能迈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道。

(二)用文化哲学观明察社会善恶并举、苦乐同行、创生与毁灭双至的辩证发展过程

作为管理者需要从宏观上明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是一方独进的,而是善恶并举、苦乐同行、创生与毁灭双至的矛盾过程,是一柄利弊并存的双刃剑。近代工业化的过程,在20世纪后半期迅速推广到全球各地。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可以为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社会建设提供改善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使社会的硬体建设和软体建设严重失调。比如,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很多人带来更好的住房条件,但同时又带来严重的大气、水源和噪声污染,破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又比如,经济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同时,也使学校教育渐渐地倒向工具化与功利主义。其后果是,学生变成了教育工业装配线上的“部件”和“产品”,教师则成了这一装配线上的“装配工人”,学校相应地成了为政治家与企业家生产“工具”的厂房。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日趋忽视学生心灵的滋养和人格培育,导致人们物质享受日趋向好的同时,人的素质与情操却日渐下降。要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就不能单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倡可持续发展之道,而要用文化哲学观明察社会善恶并举、苦乐同行、创生与毁灭双至的辩证发展过程,不能形而上学地偏执一方,从而顾此失彼、弃重取轻,这样,方能纠斜循正,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协调发展。

(三)用文化哲学观正确理解和谐观,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近些年来,“和谐”一词已成为大家熟悉的流行语,它无疑成了我们建设一个强大、幸福、繁荣国家的理想和追求。但是,直至今天,一些人对“和谐”的理解可以说还不甚清楚,甚至是相当片面乃至错误的,不少人将“和谐”与“一团和气”等同起来,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更遑论去正确处理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问题、矛盾越堆越多,甚至演化为难以根治的顽疾,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文化哲学观视之,“和谐”是客观事物存在的良性状态,亦即“和而不同”。“天人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等等,都是构成人类这一“和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此,我们应用文化哲学观去看待各种关系中的既有矛盾、差异、对立和冲突,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均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允许差异、矛盾、对立的存在,然后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有效手段,包括沟通、交流、谈判、政策、制度、法律等,使矛盾朝着化解的方向发展。一言以蔽之,只有实现求大同、存小异的局面,社会管理才能趋向最佳。

其他如用文化哲学观克服以“工程思维”去看待社会管理的一切,坚持可持续发展之道,科学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等等,也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用文化哲学观审视社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本文不囿于社会管理而谈管理,而是在探索出好的管理思路、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加强这一建设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尤其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金钱至上”“信仰危机”“道德匮乏”“精神空虚、孤独”等等确实存在,表现为:敛财者的贪婪性,行骗者的无耻性,凶杀者的残忍性,宣色者的淫乱性。这些问题在近几年推进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情况下虽有好转,但依然让人担忧。这些问题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但一些管理远脱文化哲学观之缰、重物不重人、重经济收入而轻道德育养,不能不是重要诱因。

有鉴于此,对于文化哲学观视角下社会管理建设的强化,不可小觑也急不可缓。作为各层的管理者,必须强化创新、科学思维,树立和强化总揽全局、宏观思考、高屋建瓴的文化哲学观,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把握发展大势,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当然,某个具体管理取得成功固然不易,但推进社会管理建设却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管理界的不懈施力。

作者简介:张瑾,北京印刷学院外语部讲师。

宋瑞芝,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若文)

猜你喜欢

几点思考社会管理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漫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教育管理的属性分析
探析行政法中怎样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