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2018-10-20王文倩
摘要: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肖学派”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在理清金融发展理论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其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阵痛时期,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汲取其精华,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发展;思想渊源;理论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投资方式逐渐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体系支持型,金融体系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提高资源配置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当今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汲取其精华,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下面将从在梳理金融发展理论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肖学派”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进行评述。
一、 金融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
最早的金融发展理论由麦金农和肖提出,该理论倡导金融应遵循自由主义,反对国家政策干预,因此金融发展理论最早期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哲学上表现为重视个人的主权,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被视为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政策;经济上表现为坚持一个“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才能有效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且能将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地方。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观点是后期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思想渊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著作中首次提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他认为银行家是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人物,因为银行家可以为企业家提供生产商品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贷资本,正因如此,经济才会出现发展状态。熊彼特之后,又有眾多经济学家提出金融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思想。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阐述了各种非货币体系的金融中介在促进储蓄转为投资方面的积极影响,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开创性研究。1960年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两位教授的理论思想,首先肯定金融这一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指出,除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外,非货币体系的金融中介也同样能起到货币金融中介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作用,从而促进全社会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在其1966年发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一文中指出:金融的发展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应将其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应以供给为首,需求为辅分析金融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时期,金融要素的供给方会先于需求主动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以此支撑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各个企业的发展相对成熟,为了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效益水平,会产生更多对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因此在这一时期倡导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进一步他指出金融的发展通过提高既有资本和新资本的配置效率以及加快资本积累速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通过考察金融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肯定了经济发展中金融因素的重要地位,在1969年出版的《经济史理论》著作中,他指出技术创新不会直接带来工业革命,因为技术的创新使用需要以流动资本的提供为前提,没有金融为社会注入资本,技术创新的成果将无法运用于实际生产,即金融发展要先于工业革命发生。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则在其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阐释了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他指出金融的发展意味着金融结构的改善,即一国现存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总和的改善,主张应找出决定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量流量的经济因素来研究金融发展的推动力因素。
以上各位学者的早期经济观点都肯定了金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理论思想,为后期金融发展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渊源。
二、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问世,标志着金融发展首次形成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在他们的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都对凯恩斯学派和新结构主义学派的货币模型进行质疑,认为这种理论假设在发展中国家是不适用的,资本的非价格配置形式及国家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会导致金融资源的价格扭曲和低配置效率,因为指导性的信贷资本并不以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为基础,而是通过考虑贷款成本和还款风险进行配置。因此两人都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完全金融自由化,取消金融抑制,并进一步指出:利率上限规定不仅使当前储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还会使借款人偏向于投资资本收益率低的项目和资本密集类项目,因此得到信贷资本的借款投资人使手中的资本收益率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上限值,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然而,如果提高利率上限值,那么社会中的储蓄率也会增加,贷款投资人的目标将转向资本收益率高的项目,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麦金农和肖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取消金融抑制,提高名义利率(利率上限),实现投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
麦金农理论和肖理论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互补性假说和债务中介观方面。传统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机制成熟的社会,通货膨胀率可以被预期,因此实际利率的变动以及资本投资边际收益也是可以被预期的,因此实际利率的增加会使实物资本投资规模下降,货币余额增加,因此投资与货币余额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但麦金农理论否认了这种替代关系,提出互补性假说理论,他的前提假设有两个:一是企业只进行“自我融资”,二是企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本积累才可以进行投资。他认为,在发展中国,由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使得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因此同种商品的价格也会有所差异,未来时期价格的变动无法被预期,所以整个社会的实际利率和投资边际收益率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被预期并趋于平均化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本的短缺,需要通过储蓄的提高来增加前期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额,因此在实际利率增加时,社会总储蓄增加,投资额亦会增加,所以投资和货币余额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为此,他主张在存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提高利率上限值,才可有效增加储蓄从而拉动投资的增长。而肖理论对互补性假说中的企业只进行“自我融资”的假设提出质疑,认为金融中介的存在不会使经济体的投资局限在“自我融资”内,因此他坚持债务中介观理论。他认为,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较为完善,在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金融中介起着关键性作用,并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系统运作效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阻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因此,他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应推行金融自由化,降低金融业的准入标准,解除金融抑制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竞争性。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存在分析方法上的差异,但理论立场是一致的,即主张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解除金融抑制,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2. “麦金农—肖学派”的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由于早期麦金农理论和肖理论是基于一些经验假设和主观判断形成的,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理论论证,后期其追随者在此研究框架基础上进行了严格论证,形成了规范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这些追随者被称为“麦金农—肖学派”,其中以新加坡经济学者巴桑特·卡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马西森的理论模型最为经典。巴桑特·卡普以生产中的固定资产总是存在未被利用部分为假设前提,分析劳动力过剩的欠发达经济体国家中被利用的固定资本与银行系统向企业提供的流动资本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从而形成卡普模型。该模型的生产函数以哈罗德-多马方式表示,他认为,金融抑制应被完全纳入到价格稳定化政策框架的分析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技术不可分性,企业进行生产时不可能完全充分利用其固定资本,其利用程度取决于银行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本贷款额,因此银行提供的流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金融效应关键所在,银行贷款的增加能够提高企业固定资本的利用率,进而成倍拉动企业总资本的提高,所以经济增长源于信贷资本。而银行提供的信贷流动资本取决于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由卡甘货币需求函数的变体可以解得当经济达到稳态时,货币实际余额等于货币的意愿余额,预期的价格变化率等于实际通胀率,经济增长率由货币扩张率和名义利率决定。因此,卡普认为,欠发达国家要消除金融抑制,必然先制止价格的变动率,即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结合价格稳定化政策,进一步他指出降低价格变化率即通胀率的方法有两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提高存款利率,但前一种政策由于具有时滞性,货币供给的收缩很可能使经济增长衰落先于通胀率下降发生,因此,降低存款利率是一种更好的价格稳定化政策。后期,马西森将卡普的假设进一步放宽,认为企业的固定资本可以被完全充分利用,提出了马西森模型,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认为企业从银行机构取得的流动信贷资本与总资本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并认为银行货币储备率、存款利率、预期价格变动率和国民收入共同决定了银行信贷资本的供给量,并在模型中得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源于存款利率,均衡的存款利率主要由银行货币余额比率、价格变动率、总投资中的流动信贷比率和资本产出率决定,要想实现利率均衡状态,必须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消除金融抑制,使货币当局不可控制的变量趋于稳定化。与卡普理论模型不同的是,马西森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制度的不完善,直接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的破产,因此主张稳定化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要同时且渐进进行。
卡普和马西森的理论模型都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必须注重稳定化政策的实施,即先控制通货膨胀率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再循序渐进的推行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带动经济增长。然而,以卡普—马西森为代表的“麦金农—肖学派”的金融发展理论模型并没有突破先前麦金农理论和肖理论的思想框架,其理论观点仍然是在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解除金融抑制;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金融发展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更完善的发展,这种理论缺陷为新的金融理论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3. 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麦金农—肖学派的金融发展理论不再满足于只是在其分析框架内的修补,加之原有理论背景下实行利率自由化政策观点的激进性,他们受到80年代兴起的经济内生增长模型的启发,突破麦金农—肖理论框架,将金融发展理论进一步拓展。这次的理论拓展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直接量化纳入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模型,模型变得更为复杂,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很好的解释了金融中介体系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出的,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在格林伍德和万诺维奇的理论模型中,作者认识到金融中介体系和金融市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一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并将固定交易成本引入模型分析中。他们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由于支付不起进入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固定交易费用,所以金融服务不存在供给,而当一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达到一个期限值时,此时才会诞生一大批金融服务需求者,因为进入金融服务体系获得的收益可以弥补进入时的固定成本。随着经济的再度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于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随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起来的。
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导机制方面,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作出了全面规范的解释。金融体系鼓励私人储蓄,并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通过信息甄别以选择“好”的投资项目、风险分散功能和带动创新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带动经济增长,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散功能使私人投资具有多样化特征,从而提高资本平均收益,带动经济增长。在肯和莱文的模型中,金融中介除银行之外,还可以包括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与私人投资相比能有效对投资项目进行信息甄别和经营监督,形成风险分散投资,同时拥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从而能更好的为企业投资进行高效率服务,另外,他们也将企业家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纳入分析模型中,指出只有创新活动才可提高生产率,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成为很好的促进创新活动的动力。
与麦金农—肖学派不同,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有前提条件的,金融体系发展随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呈现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完全金融自由化政策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转型经济体的金融发展要另辟蹊径。托马斯·黑尔曼于1996年提出“金融约束”的概念,他认为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且实际利率为正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对存贷款利率进行必要的控制,以使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获得相关租金,这样在配置决策中这些部门将加入个人信息进行考虑。“金融约束”介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抑制政策之间,复合金融发展改革的渐进性。由于后期金融危机的爆发,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未能对金融发展转化为金融危机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所以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 结束语
由于金融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受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表现不同,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改革政策具有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金融自由化必须以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为先决条件,存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体,在金融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推行完全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会适得其反,因此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阵痛期的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改革的方式,应借鉴金融约束理论,建立利率走廊机制,采用渐进式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推进和微观实体企业的支持。另外,应注重金融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优结合,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大力发展股票和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系统,未来经济结构的优化,意味着大批高科技高风险企业的诞生,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通过风险分散和信息识别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并能通过股权控制和事后监管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时监督;与此同时,对金融中介这一间接融资体系进行改革,放宽金融中介机构的进入限制条件,一直以来中国的国有商业大银行偏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应该发展中小微银行机构和民营资本融资体系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以支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King,R.G.and Levine, R.Finance,Entrepreneu- 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2] 茶宏旺.發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评析[J].世界经济,2000,(9):62-65.
[3] 何光辉,杨咸月.金融自由化理论体系的挑战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微观重构[J].上海经济研究,2000,(4):34-40.
[4] 金中夏.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的贡献与不足[J].世界经济,1988,(6):74-79.
[5] 刘逖.西方金融深化理论及其主要理论派别[J].经济学动态,1997,(6):64-67.
[6] 吴元作.金融深化理论的新进展[J].世界经济研究,1998,(4):57-60.
[7]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自然资源资本化及对应市场建设研究”(项目号:15ZDB1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项目号:10BGL066)。
作者简介:王文倩(1990-),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收稿日期: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