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桑诺尓布办学兴教因素初探

2018-10-20张亚涛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

【摘 要】 20世纪初,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郡王贡桑诺尓布在清廷黑暗统治、日本教育渗透战略、国内改革运动发展的三重因素影响之下,积极为蒙旗寻找出路,兴办了崇正学堂、守正武备学堂和毓正女学堂。为这一地区培育了大批人才,开内蒙古近代教育先风,且推动了蒙古族同国内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 贡桑诺尓布;西方新式教育;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地区最早创办新式学堂的是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的扎萨克郡王贡桑诺尓布(以下简称贡王),他于1902至1903年间在王府西跨院、私产院落和王府戏院分别创设崇正学堂、守正武备学堂和毓正女学堂。

一、清廷民族压迫政策的主观刺激

19世纪中期以后,清政府因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了蒙古民族作用不断弱化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落后的问题,促使贡王寻求“新出路”。

在19世纪中叶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廷在内蒙古地区征发“无偿”兵役且变相征敛驼马银两,加重了对蒙古族经济的损害与摧残。在外来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加紧对人民的盘剥,导致19世纪50年代蒙古东部地区的农牧民起义和西部地区的“独贵龙”运动等。清廷在对外大量赔款和对内镇压农民革命的困境下,把清初对内蒙古的封禁政策调整为“借地养民”与“移民实边”政策,大量汉民涌入,蒙汉民族矛盾尖锐。

蒙古族的封建王公在清朝最高统治阶层中的地位不断弱化,“继僧格林沁之后,再无蒙古王公在全国性战争中统领清军或镇守一方之事”,明显标志着蒙古民族的武力已不再是清朝统治全国的暴力工具,全国性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清廷采取的明显排斥藩部政策也从侧面证实蒙古族在统治阶层中的地位下滑,“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抒己见,而对外藩进行管辖的官员则不在其列”。

贡王深入批判清廷的黑暗统治,积极为蒙旗另寻出路。贡王在《崇正学堂沿革》中指出:“满清以来,政治黑暗,……对待蒙民,毒辣阴险。……压迫蒙民,重如泰山,不得抬头,处于万难,差役奇重,征女要男。……际此危机,满清间悬。”贡王意识到“满清王朝已不足恃”,[1]因此他决心兴兵练学,效仿资本主义国家创办新式学堂,改变内蒙古地区人民信赖僧服和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

二、日本教育渗透政策的客观推动

日本国内在清廷败于鸦片战争后兴起了一批以佐藤信渊、根津一为代表的“兴亚论”者,他们披着保全中国的外衣,配合日本的武装侵略,进行以创办学校为主的文化侵略。贡王创办的三所学堂均有日本教育的缩影,他积极学习日本的教育理念,采取选派日本留学生等措施,培养了蒙古族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这在蒙古族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甲午战争胜利方的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高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东亚同文会培养了大批“中国通”,以旅游访问为名,游遍中国各个省区。作为东亚同文会对内蒙古工作核心人物的川岛浪速,指出“首先要从精神上占领蒙古,并且引导其实为人物倾向亲日主义”。同文会成员根津一在分析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教育活动后,指出“日本第一步应该考虑帮助清国实现普通教育上的发展,要使清国聘请日本人赴各种学校兼任校长,并同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尽管20世纪初日本在内蒙古地区创办学校的实质是日本侵华的文化先锋,但它开辟了近代内蒙古地区学习西方新式教育的先风,同时培育了大批骨干人才,对内蒙古地区近代教育事业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日本教育渗透政策首先影响到内蒙古地区王公贵族阶层,“1903年冬季,贡王和祺承武、宪章等数人,由天津私搭日本邮船东渡。此行除了参观正在神户开幕中的博览会外,并与日本朝野名流接触频繁”。贡王指出日本之所以能够走向发达,关键就在于“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因此他在《贺崇正学堂联》中写到:“崇文尚武,无非赖尔多士;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为了实现教育兴蒙的梦想,贡王聘用日本陆军大尉伊藤柳太郎、陆军中尉吉田四郎为正副教官,采用日本教育方式。三所学堂培育出大批对内蒙古地区近代化具有积极作用的人才,如特木格图、于恒山、何惠珍、于保贞等,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学在寺院”状况,改变了蒙地人民封闭落后的状态。

三、国内改革运动发展的环境影响

1898年清廷内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日本文化的热潮,创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光绪帝圣谕:“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危言”。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自上而下的对学习西方教育方式的肯定,使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维新派在全国各地设立学会,兴办学堂、报馆,“包括云、贵、川、陕在内的17个省,不少府、州县也办起了学堂。教学内容和办学形式不断完善,结束了洋务派垄断新式学堂的局面,开始出现官、公、私都辦学堂的形势”。新政期间,清政府也颁布了许多涉及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阅报社、图书馆、近代报刊等各项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的政策法令,如废科举、兴学校,开西学、立新制等,为贡王创办三学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贡王积极结交维新派人物,吸收维新教育思想,他“通过善耆,结识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等人,并与之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同时在内地维新派的影响下,他也深切认识到“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在崇正学堂开学典礼上,贡王这样致辞:“我身为王爵,可以说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因为我亲眼看到我的旗民子弟入了学堂,受到教育,将来每一个人都会承担起恢复成吉思汗伟业的责任。”[2]

四、结语

清末民初,喀喇沁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作为蒙古族历史上新式教育的创始人和蒙古族近代女子学校的奠基者,创办三所学堂是“开朔漠风气之先”的革新创举,这既顺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学救国的热潮,与内地的兴学运动同样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同时也开创了蒙古族近代教育的先河,对文化向来闭塞落后的蒙古族地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通过对贡王这一边疆地区的蒙古王公在实现民族自救和近代化进程中为实现富国强民所做努力的探究,有利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并发扬他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创办、发展当代民族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吴恩和,邢复礼.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A].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G].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04.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G].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117.

[3] 白拉都其格,金海,赛航主编.蒙古民族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国强.贡桑诺尔布与赤峰近代化[M].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

[5] 根津一.清国教育谈[N].教育时论.第5号,1901.

[6] 康有为.请开学校折[A].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 郑晓光,李俊义主编.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8] 陈学巧.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张亚涛(1994—),汉族,山西临汾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内蒙古地区生态学教学的本土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育
浅析内蒙方言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太极拳普及现状研究
浅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里的蒙语借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内蒙古科学育儿试点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