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18-10-20罗美
罗美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文章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论述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猜想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从而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发现新颖知识和理论。它具有“综合性、独创性、联想性、灵活性、求异性”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提出新的要求。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起创造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离不开大胆的猜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猜想意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创设合理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问题提出质疑,对答案进行大胆的猜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提高学生的猜想效率,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猜想的资源。一般地,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这道数学题:一批苹果,如果每筐装30千克,那么70筐就能装完,现在要全部装完苹果,只装30筐,问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学生们普遍的列式是:30×70÷30-30或者30×(70-30)÷30。但有一個学生却这样列式:70-30。对这位同学的列式,其余学生感到费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都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来,再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让学生有“疑”可质
好问和好奇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孩子的这份天性,教会学生质疑,当教学完某个知识内容时,不妨来个“回马枪”,对学生自认为掌握的内容问个“为什么”,以此鼓励学生打破条框,多角度质疑,培养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再如做5÷0.5这道题,学生们都知道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然后再去计算就显得简单。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这道题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通过教师引导质疑,孩子们发现,5和0.5不需要乘10,而只需要乘2,变成(5×2)÷(0.5×2),这样计算更简便而且不易出现错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尽管计算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3.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每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有好奇心,小学生更为如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好奇中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发现创造,培养创新精神。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的难点是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了这个推导过程,就容易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操作实验:①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它拼成一个长方形,看一看有几种拼法?②记录每次拼得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③仔细观察记录,分析每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与宽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孩子们通过以上操作,最终领会到拼成的长方形,无论长与宽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所含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他们在操作中引发思索、感悟新知,得出结论,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创设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做到积极引导、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使学生不断产生新见解、发现新方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晓峰.浅谈数学课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当代教育研究),2008(3).
[2]杨春贵.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