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道德两难问题,涵育学科核心素养

2018-10-20王瑞敏

文教资料 2018年1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

王瑞敏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两难法”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道德 两难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涵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引入道德两难问题。道德两难问题指在教学中创设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本文在定义道德两难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紧扣教材、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三个方面探讨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实现知行转化,涵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内涵

“道德两难情境,是使人感到左右为难、模棱两可的道德情境。面对这种情境,个体无法对它做出“是”或“非”的断然判断,只能对矛盾情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再做出谨慎的选择”[1]。在这里两难情境包含虚构情境和真实情境。道德两难问题指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个体一时间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必须通过对情境的分析、判断,经过左思右想,运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取向,从而确定结合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道德两难理论角度出发,道德两难问题进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可行性比较高。从个体发展角度和社会现实角度出发,道德两难问题进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其必要性。

(一)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道德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了九个两难故事,每一个故事在道德价值上都互有冲突,接受测验的人在两难推论中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并且说明理由。道德两难问题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采用虚构故事,创设具有两种道德规范但是无法兼顾的故事情境。实例或者故事情境中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能够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提出自认为正确的答案。道德两难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理论,即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矛盾冲突情境适合促进个体判断力的发展。這就要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或者创设情境,搭建冲突平台,使得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困惑、焦虑、犹豫中找到理性内核,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二)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道德解释和道德选择。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影响。如果这种影响与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要求具有一致性,并且与学生个体的感受与体验相符合,对学生的影响结果就是没有意义性的接受,学生个体不需要反思就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与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及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暗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进而引发学生个体的感受与体验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学生个体的思想斗争,并伴随复杂的情感冲突,迫使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学生的判断和选择主要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进行。但是,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是有局限的。因此,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复杂的价值观念和冲击,如何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和促进敏感性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道德两难问题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领会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具体来说,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

道德知识是人们通过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获得的关于道德的知识。“道德知识是人们对道德原则、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道德行为的意义的认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道德认识形成中有重要意义”[2]。但道德认知涉及学生个体对这些道德原则、行为准则等知识是否相信,能否从内心接受的问题,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道德知识才能内化成自己的道德知识。在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在一次次道德两难中,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从表层到深刻,道德知识不断丰富内化。

2.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两方面任务:一方面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相匹配,也就是说在获得道德知识的时候,形成与道德知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与道德知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这个过程并不是机械的接受过程,而是不断追求、不断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讨论道德两难事例,可以给学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实际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如果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是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而当学生在生活与实践中面对一些道德冲突和矛盾时,很有可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出一些错误的举动,经过“两难问题”在教学中的长期运用,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一次次两难抉择,可以不断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有需要抉择的道德两难事件时,将比同龄人更好更快地做出恰当的选择,所以“道德两难问题”在学生行为的养成上能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更好地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三、“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如果把学生单纯当作“装有德行的罐子”,不断地往“罐子”里填装、灌输道德概念,那么这个“罐子”里面的东西是不能被吸收,不能成为有营养的东西的,因为并不能真正理解,道德判断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发展,只会成为为考试而学的纯知识,运用道德两难法能够促其学会积极思考,做到三思而后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两难问题的作用呢?本文以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节《敬畏生命》为例,探究“道德两难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紧扣教材,在故事情节的探究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除了科学性、实践性外,还有思想性、多维互动性、人文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仅靠理论学习,难以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需要,泛泛的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开发课本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优质的探究活动、小故事等,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教材的探究与分享中有这样一则材料:2014年,为寻找失联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共有26个国家提供了包括飞机、船只、潜艇、卫星在内,花费高达数亿美元的国际协助。基于各项搜寻设备每小时的运行成本,美国五角大楼国防专家提供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客机失联后第一个月的搜寻中,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越南等国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海域部署的军舰、飞机等项目上投入了约4400万美元。打捞专家表示,实际花费可能是官方公布数字的3倍-4倍[3]。在这则材料下,编者设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4]设置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和自身的道德认知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但是,此问题设置缺少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恰恰是“道德与法治”课培养的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对此问题加以改进,比如将问题改进为:有人说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还不如将费用用于慈善事业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重新设置的问题存在两种选择,因此学生选择的时候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在脑海中对两种情况进行比较选择。在此基础上让班级同学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在选择和辩论中学生认识到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寶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比金钱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问题的探索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仅靠思想品德课的考试很难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如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学生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要助人为乐,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并不是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内在道德品质。比如在教学中创设这样情境:冬日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找不到路的老爷爷,小明想这么冷的天,老爷爷一个人,想去帮他,将他带到离这里十分钟的警察局,让警察叔叔帮忙,可是,自己上学马上就迟到了,令他左右为难。请思考小明该怎么做?简要说明理由。这个问题使小明陷入两难处境,帮助老爷爷,自己上学肯定会迟到,不帮助老爷爷,他可能会走失,是无视去上学,还是迟到帮助老爷爷?学生很容易在帮与不帮之间举棋不定。其实,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解决的重点不在于如何选择,而是选好后怎么恰当处理。即在处理完一件事后,应该对另一件事及时给予补救,或言语上的,或行动上的。总之,要教会学生如何处事,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平台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道德过程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提高个体道德认识、陶冶个体的道德情感、锻炼个体道德意志与培养个体道德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同时是培养个体知情意行的过程。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做到“晓理”、“动情”、“导行”,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在社会实际中才能真正把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在课堂中通过列举社会热点道德事件,让学生对热点道德事件进行判断、辨析和评述,有利于厘清事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学生不仅知道“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重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的道理,还通过角色扮演发现知何去扶的原则是既要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又要树立社会责任感,“推己及人”要让学生明白,学会亲近社会,必须承担起社会使命。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能够带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辫能力,在矛盾冲突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道德问题,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0.

[2]李耀宗,编.伦理学知识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2.

[3][4]教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略谈道德与法治课堂复习与总结良好习惯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