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思考

2018-10-20吕兰欣胡书群燕宪亮许铁

文教资料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医学院校应对策略

吕兰欣 胡书群 燕宪亮 许铁

摘 要: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开放的由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祖国输送医学人才的重任,其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徐州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便为高校公选课的建设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医学院校 现状 应对策略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选修课开始引入大学校园[1]。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将培养专业型人才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公共选修课是高等院校整个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公選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拓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更是一个展现教师风采、传播教师学术理念的平台。医学院校承担了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医学生而言,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3]。但是医学院校存在课程任务重,学科单一,专业性强等特点,制约了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如选修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学习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课程安排形势单一、师资力量单薄等[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公共选修课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不佳,将不仅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学风。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选修校内公选课的现状及对目前公选课的一些意见,我们于2017年8月至10月组织了一次公共选修课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医学院校本科生对于开设公选课内容及开课形式的意见,帮助公选课教师提高课程质量。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徐州医科大学全体学生。问卷题目包括选择题和开放题,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公选课上课方式、结课方式、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及对现行选修课体系的意见等情况。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实行网上发放和收集,共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基本覆盖了我校15个院系的学生,其中89.04%为医学专业,理学和工学为10.95%。问卷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学校现行选修课的满意度;(2)期望选择的课程类型;(3)影响选课的因素;(4)对考核方式的意见;(5)对课程讲授及管理的意见。

2.本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

2.1学生对现行公共选修课设置和教学基本满意。

对于“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是否能够覆盖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需要”这一问题,63.33%的同学对于课程覆盖率基本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4.11%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单一(表1);对于“目前学校选修课总体质量是否满意”这一问题,65.11%的同学基本满意,但是仍然有10%的同学非常不满意(表2);对于选修课老师教学态度的认可度较高,76.53%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教师能够尽职尽责,课程进度与学生接受程度一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19.49%的学生给出了负面评价,如上课随意讲与课程无关内容,敷衍学生,上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等(图1)。

表1 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需要的覆盖程度(0:课程单一;9:课程设置齐全)

表2 对目前学校公共选修课总体质量满意度(0:非常不满意;9:非常满意)

图1 公共选修课老师总体教学态度

2.2同学对艺术鉴赏类选修课更感兴趣。

图2所示,在提供的各选修课类型中,同学们更感兴趣的类型前三名分别为影视鉴赏类、心理学类及专业拓展类。表3是近五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类型统计,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史类、影视鉴赏类和医学类。

通过比较图2和表3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较大,普遍希望能够选修艺术鉴赏类的课程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从表3可以看出,徐州医科大学在公共选修课开课类型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开设了较多的影视鉴赏类课程。

虽然学校在前几年没有开设心理类课程,但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学校也意识到心理类课程的需求逐渐增多,并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从2017学年-2018学年开始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

图2 同学们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排名

表3 近五年徐州医科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类型统计(%)

另外,虽然在图2中显示体育类课程比例不大,但是徐州医科大学特色类体育校内公选课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好评,如“经典旅行路线和户外运动知识”、“攀树运动”、“桥牌入门”等成为热门公共选修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医学院校,但仍然有13.33%的同学对于医学类公共选修课感兴趣,我校开设医学相关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为20%左右,能够充分满足需求。总体看来,虽然每年我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类型都略有变化,但是基本符合学生需求。

2.3学生对于选修课从兴趣出发,更关注能否学到知识。

在选择一门公共选修课的依据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感兴趣”、“可以扩大知识面”、“有利于职业发展”,排名后三位的是“随便选”、“没有其他选择”、“随大流”。在向其他同学推荐课程的依据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能够学到知识”、“课程对自己有帮助”、“课堂氛围融洽”,排名后三位的是“要求不严,不点名”、“最终分数高”、“教师专业度高”。在对选修课意义的认识一题中,“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和“丰富知识面,充实自己”得分最高,但仍有3%的同学认为公共选修课“毫无意义”。从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认识比较积极,基本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一些能够扩大知识面、对职业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上选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修满学分(18.25%),有11.37%的同学选择课程的依据是考试容易通过。

2.4上课及考核形式体现了学生主动性不够。

在期望的授课形式上,大部分学生选择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如“希望语言风趣幽默”、“课件制作形式多变”、“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而对于需要学生参与度高的授课形式则获得较低分数,如“演讲、辩论、表演等形式参与课堂”、“自学”。虽然“互动式教学”获得了较高的分数,但是实际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愿并不强烈。

对出勤率问题,更多的同学认为点名是最客观公正的考察方式(39.73%),但是在回答如何提高出勤率这一问题上,点名获得了最低的分数(12.33%),大部分同学还是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同学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多探讨热门话题”。

在对最终考核形式的选择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分别占据最高分(46.58%)和最低分(3.42%),其余同学选择根据上课表現(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小组任务等)确定最终分数。值得注意的是,只有7.53%的同学希望以写大论文形式作为最终考核形式。

通过上述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希望丰富课堂内容,但是参与意愿并不强烈,主动性不高,懒惰心理普遍存在。在心理预期上,大部分同学希望能够通过选修课学到知识,需要实际付出时则期望能够轻松通过考核。

2.5同学对于公共选修课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对学校选修课管理方面,同学普遍反映选修课种类太少,上课纪律涣散,并对教师的授课形式提出进一步要求(图3)。在对公共选修课的意见建议填空题中,有30份问卷给出了有效建议,对30份建议进行分类发现,集中在以下方面:选课系统需要改进(5人),开设更多数量选修课(11),开设范围需要更广(4),时间安排要合理(3),选不到喜欢的课(3),挺好的(4)。可以看出,选修课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同学的需要,很多同学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课系统不能应对选课高峰的拥堵。

图3 公共选修课管理存在的问题

3.对于公共选修课的一些思考

3.1鼓励优秀教师多开设选修课。

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开设选修课类型可能会比较单一,专业性较强。但是在校内公选课方面可以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准备选修课,多开设学生感兴趣或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从专业出发,多开设一些对同学们职业发展规划有利的课程,如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从兴趣出发,开设一些自身爱好且专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摄影技巧、文学鉴赏等。鼓励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多开设选修课,扩大选修课的影响力,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以解决公选课开设种类不够丰富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选课。还要严把审核关,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杜绝随意性。

3.2加强教学质控,严格考核制度。

以学生需求和利益为根本,确保选修课程体系能够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对校内公选课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制度,除了组织教学督导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与评估外,还可遴选学生督导员对教师表现进行打分,使得监督常态化;最后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位教师开设相同选修课,由学生进行选择,建立公正的考核机制及激励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反馈好的教师进行奖励[5]。

3.3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

强化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引导,让每一位学生了解校内公选课的内容。例如可以在各院系召开选修课交流会,让辅导员老师和有选课经验的学长学姐与大一新生多做交流;编印专门的《校内公共选修课简介手册》发放给每一位需要选课的学生等[5]。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建设,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旦选择了某门课程学习,就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切勿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最大限度地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

3.4加强对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的管理。

对公共选修课最终考核方式的不重视是导致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得不到提高的一大关键,建议增加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考核方式,使每位学生能够真正在选修课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如降低开卷考试比例;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必须采取闭卷考试的结课方式;一些鉴赏类课程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所学所想;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话题让同学们以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6]。像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对学校整体教风学风的改善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徐州医科大学现行公共选修课学生满意度及意见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了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选修校内公选课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褚庆忠.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现状与思路[J].大学教育,2013(6):125.

[2]唐力.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55-156,74.

[3]徐娟,朱熙,梁磊.医学院校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06):827-829.

[4]李姝婧,吴俊英,朱广萍.蚌埠医学院网络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6(7):110,96.

[5]杨茜,周雪,李元荣,等.大学生选修校内公选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2):107-110.

[6]林同.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7):193-19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26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6KJB310018)。

通讯作者:许铁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医学院校应对策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