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变革状况考察

2018-10-20杨晓萍王映朝兰春梅吴开蓉张烨周瑞洁

文教资料 2018年16期

杨晓萍 王映朝 兰春梅 吴开蓉 张烨 周瑞洁

摘 要: 要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理论意义与社会实践价值,加强从业人员变革是持续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关键。从必要性、影响因素、发展脉络中探究改革的前进方向和实施路径。在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导下,通过培育从业人员职业幸福感,强化职业支持系统建设,革新教育理念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早期预防并有效干预各类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提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从业人员变革 生态化改革

现今,进入深水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问题较多,提升从业人员变革的推动力成为突破此瓶颈的又一有效路径。通过建立坚定的变革信念,以此对抗质疑、否认和外在环境诱惑,怀着激情澎湃的美好期待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实践。这既要突破心理健康应试教育、不合理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不科学等积弊,又要为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外部职业支持系统。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追求真实价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相向而行,形成心灵的契合共振。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提升近3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學校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变革面临的首要任务。以非系统个案咨询方式进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会导致零散、低效的有限资源使用。学校解决此问题的决心,是系统地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基础性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人都承认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工作的有效运作和家长持续性的积极支持,都依赖于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充分解决,但一些学校却倾向于剥离任何与教学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未积极提供包括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服务。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化改革

心理行为反应是人或组织与环境互动的结果,Knoff系统评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变革、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介绍了从业人员生态化变革的重要性。共享心智模式的集体决策方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是学校成员共同的事情。医护人员、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气氛的形成,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加健康评估、教学效益分析,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在改善学习行为和提高学业成就方面的作用。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依据学生需求分类设计,实施社会整体环境干预的有效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变革

专业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父母阻抗、学校管理层漠视等问题会危及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规模。美国精神病医疗协会,估算20%的年轻人有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直接干预,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以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卫生干预系统,能有效解决师生最有可能经历、症状表现强烈或有情感困扰的心理健康问题。情感教育、情绪调节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主要的干预措施,在学校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广泛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

3.1医护人员变革

专业医生需加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精神疾病诊断、教师诊治能力提升、特殊教育改进等健康服务中,与政府、学校、家庭一起,积极发展远程健康服务。英国便将精神科医师和护士业务能力培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之中。结合跨专业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心理、生理、药物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临床医师是心理健康服务文化主管、和谐友爱文化构建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认知水平显著相关。可公布标准化的心理健康医护人员操作标准、和谐友爱文化构建指南,定期培训、评比,并纳入临床业务能力考核中,改革医生、护士、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3.2教师变革

由心理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女教师构成的主体职员,是解决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职业力量。类似于各年级教学标准差异巨大的美国,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地区差异明显。教师职业成长内容稀少,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学生行为管理的培训有限。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健康教师只能花费较少时间在学生咨询、家长沟通和心理评估上,大量工作被与健康教育无关内容充斥,缺少专业机构的职业支持和认证,迫切需要更好的督导和改革实施方案,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实务解决方面的培训。

3.2.1教师职业支持变革

刘雁等人编制了包括教育技能、职业成长、人格魅力、职业倾向、成就特征、学生视角、专业知识共七个维度的教师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量表,是促进专业教师招聘、人才职业水平测评、职业支持变革评估的科学工具。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能调节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倦怠、自我概念、职业态度、入职焦虑等负性职业变量的高相关关系。职前培训对专业实践、终身学习、个体健康、专业发展等教师从业岗位生涯变量均有重大影响,对加深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优秀的职业技能意义重大。要重视学生、家庭、社区、课堂、专业知识、学校纪律的联动作用,协同促进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支持系统建设。

3.2.2教师职业幸福感培育

职业幸福感受管理方式、专业水平、工作氛围、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满意度、周边环境等多个变量调节,与包容性教育实践、自信水平、学生学业成就、家长积极互动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责任、严谨的职业品质能推动从业人员改革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而高强度的职业压力和持续性的职业倦怠,容易降低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而导致教师离职。角色偏好会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对心理评估的重视程度,代之以直接干预或问题解决式咨询,教师要对弱势学生提供无差别的持续服务。澳大利亚的调查证实,高幸福感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健康服务实践,支持学生社会情感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要切实提升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幸福感培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3.2.3教师教育观念变革

落后的教育观念比年龄、性别、既得利益、习惯更能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變革进度,提供良好的关怀氛围和沟通平台能减少人员变革的阻抗。加利福尼亚州针对教师价值观、课程内容培训的改革开始时遭受了许多教师的联合抵制,经过7个月,每个月2次的自由团体讨论后,树立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阶段,不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缺乏相应知识、效果期望较低的表现。肯尼亚的追踪研究证实,大多数教师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心理求助和咨询疗效期望持中性态度。与高收入国家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持续十个月的教师教育观念变革,提升了师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心理求助行为增多明显,咨询疗效期望改善显著。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解决教师教育观念变革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让其更深刻地理解改革的目标和现实价值,以主人翁的自觉态度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进程。

4.展望

在实施学校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变革中,要考虑智力测试的进步意义,引入以深度网络化、生态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实现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师生健康评估的科学性、公平性。课程改革成效甚微的窘境不简单,在于实施过程中人员意识的转变困难,而是未全盘考虑从业人员对改革目的达到、利益权衡、习惯、结果不确定性等切身诉求的后果。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有利于合作精神、情绪稳定、自信、乐于推介、创新性思维等正向职业心理发展。围绕杜威提出的教育应满足“整个孩子”身心需求的适应观,纳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相关利益者的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较为合宜的变革框架。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应用此模式的实践中,便显著改善了从业人员变革群体的归属感和积极性,整体提升了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重要变革范式和发展方向[1]。

5.结语

1972年,美国行为精神病学协会会议便将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变革等主题作为年度工作重点,第41届会议更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原则。管理心理学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推动着变革目标的切实达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虽不能完全消除民众罹患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但可显著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全民保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利益者如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确立清晰的变革目标,重塑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念,赢得变革的支持者,便会提拔聘用真正支持变革的从业人员,使其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让医护人员、教师、管理者等相关利益方全程参与变革过程,赢得其承诺,减少抵制变革的情况。强化改革实施中的问责干预和效率意识,采用科学有效的变革措施,加强教师的职业支持系统建设,培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变革教师教育观念,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三级卫生防治体系[2]。在改善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态度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促进政策和干预规划的有效落实。这对实现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新课改目标,体现“健康中国战略”的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巨大。

参考文献:

[1]张玉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苏州相城实验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1(2):76-78.

[2]吴信英.教师教育改革能力:空间探寻与行动方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2):7-11.

通讯作者:兰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