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2018-10-20邓滢
邓滢
摘 要: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古训中不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学习传统古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精华,有助于借鉴先人的处世智慧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传统古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方式
1.传统古训的内涵
古训是我国古籍中一种特别的文体,我国古代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古训的记载,如《诗·大雅·烝民》有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郑玄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古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作为准绳的句子,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是古代社会为人处事尊崇的行为准则。
我国有很多关于古训的相关典籍,如《增广贤文》、《弟子规》、《格言联璧》等,这些典籍记载了古代圣贤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思考,对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做出了很好的阐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三思而行,再思可矣”等,这些无不反映出古人眼中誠实守信、勤奋惜时、谨言慎行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2.以传统古训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传统古训中不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学习传统古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精华,有助于借鉴先人的处世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1传统古训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资源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契合当下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利用文化资源对他们进行方向引领。传统古训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拓展内容,有助于他们深化认知、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传统古训中有很多内容是先人崇尚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智慧,这些文化资源是构建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
2.2传统古训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途径
传统古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符合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优秀道德教育方法的总结,这些结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传统古训中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用这些道理规范他们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更有利于他们在践行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传统古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和取向,在传统古训中我们也能找到与这些内容相契合的话。对大学生加强传统古训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强国须先养民富民。齐国管子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和《尚书》中“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观点,都是提出富强要建立在人民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富强”,传承了古代思想,但更加全面,中国的富强是强民、强军、强国。
民主:《管子·霸业》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这些古训都表现出对人民的重视。古代的这些爱民、贵民、安民的思想的本意是要维护封建统治,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文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之邦”是自古以来所有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理念,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增广贤文》开宗明义便主张“一家之计在于和”,《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左传》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无不说明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发展。
3.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古人非常提倡思想自由,认为人生在世,“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因此,要做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增广贤文》)的洒脱。孔子到了七十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亦有思想自由,也有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
平等:远古时期那种“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一直古人向往的,然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分明,限制也非常多,因此,渴望平等一直存于中华民族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以贵族教育为主,使平民可以学习。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相吻合,保障人权,保障公民有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
公正:《荀子》:“公生明,偏生暗”,讲的是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偏私则会导致政治黑暗。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公平正义,《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无不是希望社会公正的美好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史记》有云:“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司马光也曾说:“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封建社会时期,秦国重用商鞅以法治国,国家因此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此开新,倡导依法治国,通过法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3.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动地表现了古人在抵御外敵时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却是古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升华,倡导的“爱国”,要求中华儿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敬业:孔子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强调凡事要有“敬”的态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调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要求公民具有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诚信:《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话都强调了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就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则无立足之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一脉相承,要求人要恪守承诺,以诚待人。
友善:《增广贤文》中关于“善”的言论很多,如:“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善事可作,恶事莫为”等,这些古训都是劝人向善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孟子》)讲的是善意的话会让人在冬天感觉到温暖,而恶意的话怎会让人在酷夏心生寒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友善”,要求人们在相处时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帮助、爱人爱己,从而构建一种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希陶,丁军杰.千字文·增广贤文[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魏伟.论传统古训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弟子规》、《格言联璧》培养大学生处世能力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3]苗春苗.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途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4(20).
[4]张晓宏.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