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态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2018-10-20陶淑敏王兴凯
陶淑敏 王兴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今的公共艺术不再是以静态单一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国内外对于公共艺术新形式的探究逐渐深入,对探索新媒介有着强烈渴望,动态装置雕塑也渐渐成为当代公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打破了雕塑传统的静态固有概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艺术价值与作用的实现,为公众呈现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景象的同时,也强调公共参与性才是公共艺术的根本所在。本文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向动态雕塑展开,从它的发展背景以及产生原因说起,接着介绍在国内外公共艺术中动态雕塑的发展与应用,以一些实际案例来体现国内外动态雕塑发展的异同,然后重点介绍安东尼·豪的动态雕塑装置以及其装置的应用特点,总结动态雕塑对国内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与发展中的困境,最后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以此展示出科学技术等创新元素介入后公共艺术的新形式与新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 动态装置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78-03
在数字化的时代,艺术欣赏不再遥不可及,它的受众群体不再是少数,艺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艺术大众对艺术的体验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对艺术未来新科技、新形式、新表达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动态雕塑应时而生,既满足了大众的艺术创新、体验互动心理,又使雕塑艺术迸发出新的活力与趣味。
一、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动态雕塑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建设的完善,公众的审美逐渐提高,艺术与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公众生活也慢慢走向艺术化,“公共艺术”一词开始在国内盛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公共艺术的涉及方面更广阔更复杂,它是一种注重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产生联系的思维方式,是随着艺术家与公众互动应运而生,以此体现出公共空间中的互动交流,包容共享的精神,雕塑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雕塑作品多以立体三维物体为主,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但随着城市变迁及建设发展,公共艺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形式与表现方式,设计越来越多元化,对传统的雕塑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若不改变原先的传统雕塑形式,主动适用社会需求,雕塑艺术将很难在公共空间中存活。
又因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功能实际应用的过分追求,对社会公众的互动性以及交流关注的缺失,雕塑艺术开始摆脱它的独立性与纯艺术的性质,与多种学科、科技交叉综合,将原有的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丰富起来,注入新的设计思想。动态雕塑的出现正是改变了原有传统雕塑创作方式的固定思维,从材料、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颠覆传统的静态雕塑的固态思维,融入与公众的互动性,赋予城市新的生机与乐趣。
二、国内外动态雕塑的发展述评
动态雕塑源于西方,是动态艺术与传统雕塑的结合。西方国家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较早重视,公共艺术在近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动态雕塑形式更加多元化。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是动态雕塑作为艺术形式的起点,在经历了包豪斯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时期后,动态雕塑有别于传统作品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由单一的静态转变为多重空间的动态。从20世纪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一系列动态雕塑作品问世,到丁格利的发展,动态雕塑艺术逐渐被西方艺术家们所接纳,而随后的时代发展里,艺术家们将雕塑艺术与机械相结合,通过科技的手段与雕塑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视角。现捷克著名前卫雕塑家大卫·切尔尼的动态雕塑作品《弗兰兹·卡夫卡》,正是合理利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运用独立驱动的不锈钢板营造出一位纠结扭曲、反复变换的作家形象。而格鲁吉亚雕塑家塔玛拉设计的“Ali and Nino”动态雕塑,随着时间推移,两尊雕像彼此相拥、相离,动态装置将冰冷的钢制雕塑赋予更多意义。正是在这些艺术家的影响下,动态雕塑的发展趋于成熟。现如今,动态雕塑已经完全融入了公共生活,探索新媒介应用于艺术与科技的可能性成为未来动态雕塑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逐渐加强了与西方的艺术交流,公共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国际艺术流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动态雕塑的发展,国外大批的艺术家涌入国内,在国内公共空间中放置大量的动态雕塑,如放置在香港的大黄鸭等,丰富了国内雕塑以往单调的形式与题材,大力推进了国内动态雕塑的发展。由于国内在公共艺术方面起步较晚,近代中国的公共艺术还是以城市雕塑为主,缺少与环境的呼应与协调。主要的动态雕塑表现形式是公园、景点等公共空间中增设的动态水景喷泉。但与国外动态雕塑不同的是,国内的动态雕塑作品主要以继承传统文化为主,在作品中介入东方哲学,更添感性的意味。如动态雕塑艺术家蔡文颖的动态雕塑作品用含蓄、宁静的东方韵味折服观众,采用金属、玻璃和光等有机材料再现大自然中植物的优美形态,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别样的动态美。中国动态雕塑之最的无锡灵山风景区中的“九龙灌浴”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今国内的动态雕塑作品还略显稚嫩,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动态雕塑艺术作品走入公众的视野。
三、安东尼·豪动态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安东尼·豪作品的表达方式及思想体现
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动态雕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产物逐渐融入公众的生活,让大众在公共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美的享受以及精神上对美的追求。美国动态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豪为巴西奥运会所设计的火炬台在开幕式上引起了全球人们的关注与探讨,这个金属动态装置迎风而动,回旋翻滚,如同无休无止般创造能量的机器。安东尼·豪的动态雕塑不同于传统静态雕塑的冰冷古板,他的作品充满生趣,高挺笔直的椰子树以及恣意在水渚中的棕榈树等热带生活中的自然元素都是他的灵感来源。通过他以往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动态雕塑巧妙地运用树木、风等自然元素,那些冰冷无趣的不锈钢金属装置在他的布控之下,借由着微风被唤醒,上百个小零件在风力的影响下逐渐变换着造型,显得十分轻盈生动。安东尼豪的动态雕塑作品真正将自然与艺术、科技元素相结合,给公众创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视觉艺术美学,为静態雕塑城市带来新“活力”。
(二)从安东尼·豪的动态雕塑看中国
目前国内的大型装置艺术中,像安东尼·豪这样的风动雕塑装置还尚未出现。这种大型装置作品不仅对艺术审美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具有物理、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对艺术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而中国公共艺术的长期发展以来,艺术与科学都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还没做到艺术与科技的学科交叉结合,国内的动态雕塑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体现在静态的审美品味,动态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动态雕塑是现代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应借鉴和吸取学习各国的艺术形式,在材料与技术上不断革新,勇于尝试,注重与环境的协调融合,将中国传统元素灵活运用到雕塑作品中来,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和创新,提升公共空间的渲染力。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设计理念势必成为设计界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公众对于互动性和审美需求的提高,艺术越来越生活化并与公眾的距离拉近,动态雕塑与公众的互动性越来越强,装置与人、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公共艺术未来发展趋向于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实际案例在公共艺术中应用浅析,得出雕塑艺术应摆脱纯艺单一性,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加入科技、自然等元素以强调出艺术自身与环境的协调性,公众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性。当然动态雕塑的创新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它为动态雕塑在未来的公共艺术中更加广泛运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设计者可以借鉴此案例,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做出别致且具有互动性的城市动态雕塑装置,探索出新的设计方式和理念,为城市公共设计道路的发展做铺垫。
目前我国的动态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对公共艺术与公众间互动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在未来发展中,国内可以借鉴学习国外动态装置的表现方式,将形式与内容成熟结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艺术与科技手段表层的连接,应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丰富国内动态雕塑的表达形式,从而促进我国公共空间动态艺术装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粟多壮.新动态艺术:拉尔方索的动态雕塑探索[J].雕塑,2006,(03):32-33.
[2]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满.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空间特征[J].雕塑,2005,(02):24-25.
[5]何振广.活动雕塑大师:考尔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6]邱景亮.公共艺术的特点与包容性[J].雕塑,2004,(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