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脉络分析
2018-10-20苏艺菁
苏艺菁
摘要:历史人物与其事迹是我国悠久文化背景下沉淀而来的珍贵素材,在艺术创作中,历史题材作品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长时期得到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在各个艺术领域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作为第七艺术,电影以其独特的声画形式来展示文本内容。电影与历史题材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地满足受众渴望直观地了解历史,体验古典文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进行了视觉化的“还原”。正是这种直观、丰富且具有观赏性的表现形式使得历史题材与电影的结合广受欢迎,也不断有新的历史题材电影涌现。笔者通过对我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发展脉络与现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历史 电影 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43-03
一、历史题材电影的定义
自电影诞生以来,历史题材电影即在电影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历史题材电影的定义,学界具有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学者尹鸿在其作品《当代电影艺术导论》中提到故事片的分类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从电影类型的角度考虑,根据影片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分类①,在此种分类方式下,历史题材电影由于其主要展现内容为历史事迹与历史人物,因此可以定义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史诗片。
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指从类型电影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对统一的主导型叙事结构,具有相对一致的叙事元素的不同类型进行整理,从而分类。在这种分类模式下,历史题材电影可以被定义为以历史叙事结构为主体,以历史元素为主要叙事元素的类型电影。
二、我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脉络与现状综述
(一)20世纪初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状态
纵观我国电影发展史,历史题材影片作为极具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片,始終贯穿在我国的电影史中。关于20世纪初我国历史题材电影主题的研究方面,学者陈一鸣曾经提到“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艺术载体,艺术作品只有抱着反映本民族,本时代的民众的生存境况,并且成功地表达了艺术家的意愿,这才有可能是优秀的艺术作品”②。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是一部讲述三国时期蜀魏用兵故事的影片。在20世纪初期,我国电影正处于摸索与尝试阶段,这时期的电影拍摄已经显示出将主题锁定在历史题材上的倾向,同时香港地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庄子试妻》(1913)也是以历史人物庄子的生平故事作为影片情节,虽然这部影片不是历史战争型作品,但也是以历史人物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对象。
(二)20世纪20年代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状态
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影在我国的逐步传播,越来越多的市民接触到电影艺术,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日益上升。学者靳依蒙在其作品《新世纪以来中国古装历史题材电影的后现代表征研究》中提到由于当时多数观众在审美偏好上都更加喜欢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而历史题材电影的故事背景和服装、场景等因素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③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如《木兰从军》这类的优秀电影,其同时具有叙事上的趣味性和思想上的借古喻今,收获了不错的票房。
关于该时期的电影艺术形式研究,学者吴彪在其成果《探析历史题材电影场景的空间环境设计》中提到这时期历史题材电影场景具有展现文化民族性的特征④,而历史题材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性素材,在场景和人物服装的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其还原性,《木兰从军》使用摄影棚拍摄的方式搭建,还原历史场景。同时期的古典小说改编作品《西厢记》则开创性地使用了实景拍摄的手法。同时,该时期的历史电影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剧情的描述,正是如此,基本的历史电影叙述模式也逐渐形成,叙述的要点简单直观,通俗易懂。⑤
(三)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状态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观众审美较为倾向于通俗作品,因此大部分的古装影片都采用民间故事、传说、言情题材等,并因此产出一系列的流水线式作品。但此阶段的历史题材电影有别于上一阶段以娱乐性为主的影片,思想的传递似乎成为了新的主题,例如费穆拍摄的影片《孔夫子》(1940)。学者丁亚平在其作品《费穆和他的影片<孔夫子>》中提到:“影片拍摄当年,不少电影公司为迎合观众竞相拍摄所谓民间故事影片,《孔夫子》则完全不同”⑥。影片以体现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及教育理念为主题,借用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形式,表达了创作者对于其所处的时代政治的看法。
同时学者丁亚平在其作品《费穆和他的影片<孔夫子>》中也提到,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在摄影上开始注重画面的构图,体现了我国早期的摄像画面的美学意识。
(四)建国后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题材电影重新回归到观众的视野中。由程树安主编的《中国电影史》一书中提到,受到当时电影作用于政治宣传的影响,为了宣扬我国的民族气派,当时的历史题材电影多选取历史大事件作为展现素材。这也是这一阶段中我国历史题材影片的主要展现主题。该时期代表作品有郑君里,岑范导演的《林则徐》(1959),林农导演的作品《甲午风云》等。
三、21世纪以来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新世纪历史题材影片的现状
1.历史题材影片主题的后现代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电影行业迅猛发展,新世纪电影技术与风格都有了全新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历史题材电影不再是单一的讲述或者改编一个历史故事,其展现内容及艺术形式开始自由化,更加具有多元性、想象性以及独特性的作品接连问世。
2.历史题材影片的后现代化改编
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影片不再完全忠实于“还原”这一要点,虽然作品的核心是具有历史性的,但在艺术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的“改造”。学者靳依蒙在其的研究报告《新世纪以来中国古装历史题材电影的后现代主义表征研究》中提到:“电影中被符号化了的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因此历史题材影片虽然是以较为直观的方式演绎着历史,但是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始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为后现代主义影片所用。
(二)历史题材影片的市场发展趋势
学者蔡贤富在其作品《历史题材电影电视作品与大众心理诉求》中提到:“普通百姓不容易看懂历史,也没有必要像学者那样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更需要的是娱乐。在消费时代,消费和享乐已经是大众审美观念新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将历史世俗化、通俗化、娱乐化,给予大众感性化的满足,才能引發他们对严肃历史的兴趣”⑦。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有所存在,例如我国古代的说书形式、戏剧戏曲形式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故事进行了“娱乐化”,在结合受众偏好的基础上提高作品的艺术观赏性。
在21世纪的历史题材电影中,这种现象更加常见,创作者可能会在剧本的内容上加入更多的野史成分或者民间传说等来丰富剧本的趣味性,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观众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古装历史题材影片的市场也日益壮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历史长河不断流逝,但长河下却隐藏着无数的珍珠等待被发掘、擦拭。通过对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的文献研究,笔者意识到历史题材电影的发展是一次次的发现与再造的过程,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要描绘的既是停滞在过去的历史故事,更是具有新时代印记的“新”的故事,这需要在电影创作中以全新的角度去挖掘历史大背景下更多的可能性,并结合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全新的探索。
注释:
①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②陈一鸣:《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方式探究》,《电影文学》,2015年第11期,第7-9页。
③⑤靳依蒙:《新世纪以来中国古装历史题材电影的后现代表征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4年。
④吴彪:《探析历史题材电影场景的空间环境设计》,《电影评介》,2008年第12期,第13页。
⑥丁亚平:《费穆和他的影片<孔夫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2月02日,第009版。
⑦蔡贤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作品与大众心理诉求——以消费时代的帝王将相历史小说和电视剧为中心》,《电影文学》,2007年第17期,第11-12+20页。
参考文献:
[1]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一鸣.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方式探究[J].电影文学,2015,(11):7-9.
[3]靳依蒙.新世纪以来中国古装历史题材电影的后现代表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年.
[4]吴彪.探析历史题材电影场景的空间环境设计[J].电影评介,2008,(12):13.
[5]丁亚平.费穆和他的影片《孔夫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