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8-10-20初征刘海婴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学改革

初征 刘海婴

摘要:器乐教学是高师类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器乐类人才的需求有了巨大的变化,而高师院校的器乐教育培养模式一直都是沿袭者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法和作品的难易度,忽视多元文化的培养,忽略人文精神和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长期而又长远的教育目标,研究高师院校器乐课程内容及体系的优化,有利于加快器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师器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81-03

近年来高师院校器乐类招生质量越来越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有甚者在艺考前几个月突击式的学习乐器,也能走进师范类院校。针对学生入学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还一味的要求高质量的演奏技能,显然是不切合实际,也不能与社会对高师器乐类人才的需求所衔接。器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提升民族审美品味,以及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授课模式的单一,盲目追求专业水平的拔高,违背了社会对于人才的真正要求,不利于高师民族器乐教学的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对人文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内容设计,也缺乏对学生差异性和独特性的认识,从而限制了艺术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2004年国家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目的是深化器乐课程教学体系,指导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器乐课程教学体系①。

一、優化课程结构,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按照学生实际演奏程度做课程计划。

(一)完善“专业技能课”授课方式:入学实际演奏程度做为分组依据

以往的专业技能课教师都是“一对一”授课,对于专业技能较好的同学,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快速的提高演奏能力,但缺乏重奏与合奏的能力。随着近年来各大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的扩大,继续沿用此种教学方式授课不仅给专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从而也导致了授课质量下降,学生毕业时专业演奏水平不高。对于入学程度较浅的同学可以开设“器乐小组课”(3-5人一组),在授课时可以分组进行简单的重奏(合奏)练习,这样不仅为专业课教师减轻了工作量,学生也得到了更高效率的学习,使学生对专业课产生兴趣,使同学们在课上互相督促的状态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丰富学生知识领域“开设课堂第二选修乐课程”

通过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互选的方式,实现第二选修乐课程(即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选修至少一门与本专业课程不同种类的乐器为“第二选修乐器”),目的是通过学习与基本掌握另一门乐器的性能、演奏技法及该乐器的一些内在文化,从而达到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器乐训练指导的要求。

(三)开设辅助类选修特色课程

《器乐合奏课》《器乐重奏课》《新民乐选修课》《地方民族乐种》都是器乐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建立培养“合奏能力”的课程也是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有效革除传统器乐教学“单打一”及追求“高精难”弊端的最有效方式②。与课程相适应,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在全院范围内组建乐团,特别是交响乐合奏课程的开设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合作交流,近年来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协作能力。

二、完善教材内容,重新编订符合多元化培养模式的配套教材

在高师器乐教学中,仅能演奏出高水平的专业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修养的积累和丰富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音乐素质类(包括中外音乐史、古典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大学生艺术鉴赏等)课程及教材的编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音乐素质课程教材的文字及图片应该是精美的,它是学生认识艺术作品的很重要的窗口。它应该包括器乐常用的基本训练、演奏技巧、常用曲目和作品、作曲家演奏背景及教学方法等内容,同时也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相关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

(二)教材内容严禁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

教材的科学性是指教材的编排体系要完整、有序,要符合音乐素质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规律。在教材中无论知识的安排、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熏陶都应该有适当的内容,形成自己的体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影响到教材的质量,影响到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素质。

(三)重塑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教学评价上,突破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现状,转变为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达到学会、会学、会创造性思考问题的目的,并且在学习上不断追求卓越,永远保持学习热情和自信心。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反思,明确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及所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作“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品格塑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器乐课程中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远过程。首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以这一平台为基础,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交流的实践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会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艺术实践教学也是高师器乐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开拓创新。因此,在器乐课程教学中加大艺术实践课程的比重,更多地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机会,达到让学生们更好适应社会的目的,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种,如:

举办音乐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教师也可以自行组织自己本专业的“音乐沙龙”“周末小型音乐会等”;可以以某一作曲家的系列练习曲或系列套曲做为音乐会的主题,既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也对专业技能学习进行了很好的检测。

参加公益演出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进社区演出,到各个中小学进行实践交流,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到乡镇疗养院及官兵进行慰问演出。

定期参加学术交流:参加一些有份量的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学术交流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各个高校大学生乐团数次在国内高校地区交流演出,赢得广泛赞誉。

打造大型史诗类综合舞台剧目:大型舞台剧是运用器乐、舞蹈、文学、绘画、影视等艺术形式,以独奏、独唱、表演唱、合唱、双人舞、群舞、朗诵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这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师器乐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能够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有利于对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最大限度的提高,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长期而又长远的教育目标,研究高师院校器乐课程内容及体系的优化,有利于加快器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注释:

①②胡行岗:《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个案》,《艺术百家》,2013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杨天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6,(08).

[3]冯芸,王世安.不断借鉴、立足国内、培养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人才——谈多媒体在高校音乐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1999,(02).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教学改革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