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打开喉咙在美声歌唱中的重要性
2018-10-20戈海涛
戈海涛
摘要:为了获得更加美好的音色,在歌唱中我们必须要打开喉咙,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的运用气息,保证共鸣腔体的打开,做到各个换声区衔接统一。
关键词:打开喉咙 美声 歌唱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30-03
从生理上来看,声带位于喉内,所以这个能上下活动的“活塞”的一举一动会直接影响到声带和各器官协调运动的关系,影响到声音的质量,所以了解打开喉咙将喉头稳定在歌唱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打开喉咙
(一)打开喉咙的意义
打开喉咙的歌唱发声,演唱者会感觉到喉咙既有向外扩张的力量,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著名世界声乐大师贝吉先生说过:“喉咙不是往下压,而是喉咙两侧的肌肉往下拉。”所以,衡量一个歌者的喉咙是否完全打开的标准,是要看他(她)的喉结是否保持在最下面。由于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女性在外观上是看不见喉结的,但是用手却可以摸到的,在演唱歌曲时,不论男女,他(她)的喉结往下拉都十分重要。
(二)打开喉咙的训练
既然打开喉咙是完美歌唱的必要前提,我们就要针对这一环节进行训练,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完善演唱的质量。
第一,最为简单而有效的练习途径就是打哈欠。当人们疲劳困倦打哈欠的时候,其鼻腔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口型收缩成拱形,小舌积极抬起平放,舌根和后咽壁拉开形成了一个空间,喉头正好处于深吸气的位置上。这一过程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发声状态的。但是需要注意,“打哈欠”需要把握一个度,使其处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否则会失去其训练意义。
第二,大笑和痛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在大笑和痛哭时,人的喉咙是处于打开的状态,日常生活中的大笑爽朗而响亮,声音也很深长、很通透,这就是在无意识下打开喉咙所产生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微笑和嬉笑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原因就是尺度不够,所以必须是大笑。而当人们在痛哭时,嗓音的音色会发生变化,声音变得宽了、厚了,嗓子发“紧”了,喉结的位置很低,但舌根并没有压下去,此时喉咙也是完全打开的。这种方法练习起来不是很方便,主要是去体会这种感觉,有意识地运用到歌唱中。
第三,向后仰头也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是一种容易操作的练习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缩后脖子,可以发出“a”的声音,去体会和感知打开喉咙的状态。这种办法仅仅是让演唱者体会如何打开喉咙,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将头向后仰,否则会影响整体的表演效果。
第四,找到胸部的支点。所谓的胸部支点,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部位,而是在歌唱过程中,达到一种声音平衡感觉的支点,就好像人在感冒咳嗽的时候,感到胸部有不适的部位,这就是胸部感觉支点。演唱者就可以把喉结向下稳定在这个位置上,而且在发声过程中,感觉到好像每个字和声音都从这个点发出,这样歌唱的喉咙便随之打开了,这种练习方法十分有利于声音的稳定和协调。
第五,不张大嘴歌唱发声。当我们看到许多演唱者在歌唱时张大嘴巴,歌声近似于喊叫时,其实他们的喉咙并没有打开,这种歌唱发声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在歌唱发声时没有必要把嘴张得过大,最重要的是将里面的喉咙打开。当嘴巴并没有张大时,为了满足歌唱的需要,喉咙就会被迫打开,也就达到了正常演唱所需要的状态。
第六,模仿一些宽嗓子的歌唱者也有助于喉咙的打开。大多数人的声乐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当演唱者的声音较窄时,就可以模仿宽嗓子歌唱家的演唱技术,如一些男中音和女中音歌唱家的演唱。经过这样的模仿,慢慢就可以打开喉咙,改善喉咙发紧的缺陷。
二、稳定喉头
(一)稳定喉头的意义
在歌唱中,喉头运动的状态与位置对歌声的音质、音色、音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歌唱发声时,喉头应该是处于放松的稳定状态,不能因为咬字吐词影响喉头的稳定。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的稳定,这是因为在歌唱发声中,咬字吐词虽然要影响喉头的稳定,但应该是在喉头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稍作微动。喉头大幅度地上下移动,既影响声音的共鸣效果,也影响声音的质量和声区的统一。
(二)稳定喉头的技巧
稳定喉头的要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唱时,要将喉位控制住,不要向上提,同时要注意“保持”。
2.应该尽可能地张开嘴巴,使口、鼻同时做深吸气的动作,同时为了有利于充分地打开喉咽腔,使喉器自然下放。歌唱时,要将喉位控制住,不要向上提,同时要注意“保持”。
3.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嗓音条件的生理差异(即喉结的大小和位置的高低等)都造成了相应的区别,所以喉头的相对稳定位置也有差异。有的人喉位偏高一些,但他們演唱的声音圆润自如,并且喉头不随音高上移,这就没必要强制地压下喉头,使声音变得空闷而无光彩;有的人在中低声区喉头相对稳定,但到高声区喉头上移,声音逐渐变得“窄”而“亮”,因此,要想使喉头相对稳定,就必须加强呼吸训练,使呼吸和喉头位置统一起来。
(三)建设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
在美声歌唱中,气息通畅、声音流畅是扩展音域、统一声区最重要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进行“混声”,进行混声唱法的训练,目的是要达到声区、音色及共鸣腔体的统一效果。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使声区达到一种自然的、没有痕迹的连接状态,这其实也是混声唱法的价值所在。真声与假声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混声区,但是由于男性与女性,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生理机制不尽相同,所以在发声时的真假声混合程度也会不同。每一位声乐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训练,以达到声区连接过程的和谐。
混声唱法训练的关键是把握好不同声区之间的衔接点,我们可以将声区边缘的声音,加上一些与其所连接的音区相近的音色。具体来讲就是:将胸声区的最高音加上一些中声区的音色和唱法,中声区的最高音加上一些头声区的音色和唱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可以使声音的连接变得圆滑、流畅、毫无痕迹,从而达到声区转换的和谐融洽。
三、共鸣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
(一)共鸣影响着歌唱的质量和音色
声音的形成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的不同主要是受物体材质、形状、频率的不同所影响的。
每个人的发声器官是不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这些大小不一的发声器官在发音时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
(二)共鸣影响着歌唱的音量
声音音量的大小由共鸣决定。人与人在交流或歌唱时通过口咽腔,再加上人体其他所有可产生共鸣的腔体来扩大从而产生声音。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嗓音的大共鸣箱,就像歌厅里的音响设备,主要是为了扩大音量,使声音具有立体感。因此,在歌唱活动中,共鸣对声音音量的贡献,要远比声带和发声力量重要得多。
(三)共鸣影响着声区的统一
“换声”的要求是歌唱技术成分比较高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歌唱声区就很难得到统一,歌唱的音域也就得不到较好的扩展。一般来说,低声区胸腔共鸣的成分多一些,中声区口咽腔共鸣较明显,而高声区头腔共鸣的成分更明显一些。只有合理地运用各个部分的共鸣,才能使声音在各声区间自然转换。
四、获得面罩共鸣的方法
面罩唱法最容易使歌唱者发觉共鸣、获得共鸣,是一个发展共鸣、向前发声的良方。获得“面罩共鸣”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哼唱来寻找感觉
歌唱之前,首先要保证气息的支持和喉咙的打开,这是获得面罩共鸣效果的前提条件。采用哼唱的方法,将声音哼唱到头腔里去,在这种状态下,演唱者很容易寻找到声音集中在鼻腔的顶端,大致在眉眼的后上方,这与声音的高低变化是没有关系的。
(二)用微笑来引导声音
当人们在微笑的时候,其后咽腔处于打开状态,口、舌等各个部位的状态都为声音进入头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用微笑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声音,从而达到“面罩共鸣”的效果。意大利声乐大师贝吉曾经说过:“如果你会笑,就能够歌唱,要保持笑的位置来歌唱。”
(三)小声练唱
演唱中保持声音的洪亮是歌者的一种优势,但是一定要保证发声的自然,否则就会产生气息僵硬、喉咙发紧、声音散漫等不良的影响。利用小声练唱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良因素,并且有利于寻找头腔共鸣。因此,即使是对歌声音量有较高要求的人,也应该适当的采用小声练唱的方式。
(四)保持高位置的说话习惯
对于一位美声演唱者来说,其每天的练声时间与说话时间也许相差无几,如果他能够在讲话时也能有意识地注意将声音送进口腔,必然對声乐的演唱大有裨益。但这种说话方式与正常人讲话会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需要歌者能长时间坚持用“面罩共鸣”的效果讲话,才能产生明显的作用。
五、结语
声音之所以有不同音质与不同音色的变化,主要是与喉咙打开与否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唱好歌使自己有一个优美动听的音色那就必须打开喉咙。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乃明.美声学派的诞生及其科学发展[J].戏剧之家,2010,(03).
[3]尚家骧.美声学派概述(上)[J].人民音乐,19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