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旅游区建设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2018-10-20黄丽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开发保护

黄丽芳

摘要:建设生态旅游区是当下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方式。从2012年至今,寻乌县旅游局对周田古村进行了前期投资与建设。但是,因为修复技术问题、材料和资金不足、青少年村民的客家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破坏了其原有的风貌与特色。基于此,本文以赣南寻乌周田古村为例,论述了生态旅游区建设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 客家文化 周田古村 开发 保护

一般而言,古村是指某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村落。对于古村的保护与开发,我们不但要保护和修缮文物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要传承和弘扬其中蕴藏的丰厚的精神文化,如民间艺术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分析了寻乌县旅游局在周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前期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论述了如何对寻乌周田古村客家文化进行开发与保护。

一、赣南寻乌周田古村的概况

周田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澄江镇东六千米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因村中房屋的周围是田畴而得名“周田”。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依然有十五座围屋完整地挺立在这片客家土地上,向世人诉说客家历史,且周田客家人也传承着浓厚而独特的客家文化。

1.周田古村的形成与发展

周田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之前,但是古村的客家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明清时期中原客家人的迁入。根据周田村王氏家族图谱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王梯是周田的開基祖:“晋公时从太原迁往武平赤竹岭,晋公六十八世孙丙一公时又由赤竹岭迁到澄江王屋,经历了九世祖凤公和十世祖裳公,最后由裳公曾孙王梯迁到周田。”

据史料记载:“明时,赣州府领县十二:赣、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宁都、瑞金、龙南、石城、定南、长宁(今寻乌)……客家入迁赣南,始于明中叶,盛于清前期。”而明朝初年形成了一条由赣南进入广东梅州等地区的古驿道,明清时期赣粤客家人的大迁徙、大回流也经过了该驿道。吴宗慈先生在《江西棚民始末记》一文中分析棚民迁徙路线时说道:“自闽粤出发,越山(武夷山)至江西东南部,如石城、瑞金、于都、寻乌、会昌,而西进至南赣上犹及湘属鄙、郴、再循谷北上,进至铜鼓、修水。大致言之,即由江西东南部循一弧形线行至江西西北部。”寻乌周田村就在这多条古驿道的交会点上,是赣粤闽“三省通衢”之地。可见,这条古驿道在当时客家人的迁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清朝时,周田古村的村民们借助该古驿道,使得盐米生意兴隆,赣粤闽盐米集结,商贾群集。在这条“盐米之道”发迹后,盖起了显示家庭富有兴旺的巨宅。古屋群最早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晚一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方圆三千米内先后建造二十八栋方型围屋,前后跨度三百多年。现保存完整的十五座围屋,仍有村民居住,他们续写着古村的客家历史,传承着客家文化。

2.周田古村的客家文化意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灵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周田村客家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古村历史的见证和积淀。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周田古村孕育的客家民俗文化质朴、单纯,又丰富多彩,具有别样的魅力。

(1)客家古建筑文化遗存丰富

周田古村十五座围屋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依然保存完整,它们依山而建,风格各异,雕龙画栋,飞檐翘角,青白砖墙,以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门楣、题刻、风水塘、浮雕壁画、木雕、砖雕等,这些细节也都很好地体现了客家先祖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巧妙的智慧。除了众多围屋之外,周田村还有建于清朝的众多寺庙,比较著名的有妙莲寺、狮林寺,还有红军曾驻扎过的仙师神庙,以及客栈、药栈、良心桥、学堂等二十余处古建筑。由此可知,周田村的古建筑有四大特点:第一,建筑年代久远;第二,建筑门类众多;第三,古建筑规模大、数量多;第四,艺术价值高。这些古建筑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江西罕见,被专家们誉为江南客家民居建筑的“活标本”,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2)客家民俗礼仪文化多样

赣州是客家人聚居地赣粤闽三省地区之一,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寻乌县位于三省交界处,所以周田古村的客家文化可以说是融合了三省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客家风情。它传承几百年后至今依然保留的风俗习惯有:第一,表演艺术类有举办“迎故事”、竹板歌演出、舞龙狮表演等活动;第二,节日民俗有过夏与“六月六”等;第三,饮食民俗有黄酒、酿豆腐、擂茶等。这些客家风俗习惯,都是周田记忆,古村乡愁,萦绕在每一位周田村民心中。

二、寻乌周田古村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周田古村是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从2012年至今,寻乌县旅游局对周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进行了前期投资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周田村的发展。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破坏文物“原真性”的情况,影响了古村文化的延续。

1.在生态旅游区建设下周田古村的现状

随着寻乌县旅游业的发展,寻乌县旅游局对于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发布并开始落实了《周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在2017年2月,周田古村获得2016年度“最美寻乌”系列评选中“最美建筑”的荣誉。

(1)保护、修复和开发村落的古建筑

以周田古村的村史馆为例,周田村史馆原为下田塘湾王氏巨楫公祠,在《周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的规划下,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委文明办的援建下,于2012年决定将该公祠改建为周田村史馆。保护范围为公祠四周向外延伸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20米。馆内,对祠堂门板的顶部、底端用木条和钢钉加固,对楼顶严重腐朽的楼板、房梁,用新木材替换;馆外,对剥落的青砖、破损的砖雕,用水泥沙浆材料仿形填补;屋顶瓦片全部更换为新瓦。下田塘湾王氏巨楫公祠作为周田村史馆,展示了周田古村四百多年来的客家历史文化,整个布展区约为200平方米。

(2)改善与治理村落环境

周田古村建筑边上的梯公河,砌结石坎河堤,分段蓄水,增添了古村的灵气。风水塘养殖增加了观赏性、食用性的水产品,既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又能愉悦外地游客,调节因厚重的历史人文带来的沉重心情。由砖块砌成的周田古村文化广场,为游客提供了临时休息之地,也为村民增加了休闲生活。新建水泥路并拓宽街道,在急转弯处特别加宽和设置提示标牌,道路两旁还设有仿古形制的路灯,营造出古朴的气息。而垃圾箱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以前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路边或河里的情况,在细节上逐渐改变和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生活观念,从而实现共同建设美丽文明的新农村。

(3)全村房屋仿古建设

周田古村的古屋在外观上突出的特点是,抬梁式悬山顶金包银瓦房,并由青砖砌成;门额上方有一块石刻牌匾,如下田塘湾王氏巨楫公祠的石刻牌匾写着“世德钦承”,牌匾四周嵌有内容丰富的砖雕,有人物、走兽、花鸟、虫鱼等造型。因此,村中新建造的现代房屋的结构虽然为钢筋混凝土,但是外在装修样貌上,墙体几乎都粉刷成“青砖”结构样式,有些还在墙体的两侧绘外圆内方的“小窗户”图案,在房屋顶部有飞檐装饰、门额饰有石刻牌匾等。从外观上来说,周田村现代房屋建设对古屋建筑的特有元素进行了仿造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营造古村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2.在生态旅游区建设中,周田古村在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修复技术水平不高,或修复材料的欠缺问题,存在保留原状和改变原状并存的现象。笔者以下田塘湾王氏巨楫公祠为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一,窗户保留原状的现象。不管是建筑内部还是外部,窗户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只有一两扇窗户看上去保存完好。目前,破损的窗户均未得到修复,仍然保持原状,即破损状态。第二,砖雕修复改变原状。门楼顶部左侧的一排脊部砖雕装饰圈已有破损,尤其是中间位置圈与圈的连接处破损严重,右側有5个完好的脊部砖雕装饰圈,但是对左侧脊部砖雕装饰圈的修复上,修复人员并未按照右侧的5个脊部砖雕装饰圈的样式进行修复,而是将左侧修复成6个装饰圈,改变了文物原状。

其次,村民的客家文化传承和发扬意识观念淡薄。周田村史馆的客家文化展示只是简单的实物摆放、图文展示,并未利用其他现代声光电设备进行有创意、有特色的展示,也未设立专人或志愿者讲解,加上周田村地处偏僻的山谷盆地,在外界知名度不高,所以文化宣传推广效果并不显著。经过访谈一位年长的村民,笔者了解到,现在村中举办民俗活动的形式越来越简化,没有了以前的节日味道,且青少年对客家文化不自信,传承和保护意识淡薄,不利于古村的发展。

最后,目前周田古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并未很好地带动村中经济产业的发展。根据笔者的了解,周田村的经济支柱依然和寻乌县的其他村一样,以发展种植脐橙、柑橘等果业为主,果业收入比重高达71%。外出务工及工商业收入比重为26%,且村中一部分人口外迁,青年劳动力少,这也是古村的开发难以带动相关文化经济产业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虽然周田村建设的饭店、商店、广场在建筑外观上有仿古建筑的特征,但也使得村落失去了“原真性”,这一现实性困境也成了周田古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寻乌周田古村客家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在当今生态旅游建设的背景下,周田古村的环境与建筑逐渐暴露出问题。因此,如何使周田古村在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同时又能对它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一环。

1.遵守文物保护的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

周田古村现存的15座古建筑基本保留了始建时的风格,在客家地区极具代表性,对研究当地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客家民居建筑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这15座重要的古建筑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政府要遵守文物保护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即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

因此,政府应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并设立文物资源的专项保护经费,聘请专业的文物修缮团队,修缮周田古村建筑,以保护村落原貌。同时,政府应借助先进的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地修复和减少历史、自然环境对周田古村所造成的损害。将抢救、维修、保护等治理工作与预防古村建筑材料老化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消除影响建筑寿命的病变,又要采取措施防止或延缓各种有害因素对古村建筑的损害。总之,只有在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上,才能将周田古村的古建筑所包含的信息保留下来、传续下去,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保留。

2.创办周田古村客家文化培训基地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灵魂所在,周田古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周田村民的立村之本。创办周田古村客家文化培训基地,政府要聘请了解村史的年长村民向青少年深度介绍周田古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重点讲述古建筑文物,因为它的艺术风格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有利于客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使后人能受到启发,创造更适宜的住宅建筑。另外,政府要对年长的村民进行访谈,搜集有关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仪式的详细流程,并通过整理,录制为视频或装印成书刊,以加强客家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促使青少年成为古村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将文化化作软实力,推动周田古村的进一步发展。

3.不断更新运营理念以及开发模式

周田古村十五座围屋是周田古村重要的历史遗存,也是此次开发与保护的核心内容。这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的运营理念。如在围屋主题之下,开展“围屋的前世今生”活动,介绍围屋建筑群的历史和价值。另外,围屋构建里的精美雕刻纹饰,可以开发成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和纪念品,让游客离开后仍能对古村留有念想。同时,以互联网为重要手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宣传客家文化之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周田古村的知名度,使更多人了解、欣赏客家民俗文化。

四、结语

万里长城是我们国家最大的物质遗产之一,春节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遗产之一,古村是我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寻乌周田古村就是一本厚重的古书,数不胜数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蕴藏在其中。周田古村以十五座方形大围屋为特色,结合浓厚而独特的客家文化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古村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使古村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周田古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古建筑的修复应坚持不改变原状原则,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政府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推广,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其建筑风情,使其得以更好地传续和发扬。

建设好周田古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活着的百年古村”,使古村客家文化真正地“活”起来,应该是每一位客家人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文雨.古村落修复及资源再开发——以儒宗村为例[J].大众文艺·文化综合,2017,(8).

[2]万芳珍,刘纶鑫.客家人入赣考[J].南昌大学学报,1994,(25).

[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生态旅游区建设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开发保护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