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2018-10-2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50000冯倍思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50000)冯倍思
PICC置管在血液肿瘤化疗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较长以及药物外渗少等特点,但置管后维护不当较易引起并发症。本研究对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血液肿瘤科采取PICC行化疗治疗的1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3例)和干预组(93例)。干预组中男性50例,女性43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0.3±3.3)岁,白血病者33例、恶性淋巴瘤者40例和多发骨髓瘤者20例;常规组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0.0±3.5)岁,白血病者30例、恶性淋巴瘤者36例和多发骨髓瘤者27例。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如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等。干预组患者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置管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置管过程、置管目的、置管优点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和置管治疗的认识度,进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和提高依从性。②置管时护理:护理人员在给患者置管时,应密切关注患者表情、呼吸和脉搏,加强与患者交流,以便转移注意力和减轻紧张感,穿刺时做到动作轻柔和准确,确保穿刺一次成功。③置管后护理:护理人员在置管24h内应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情况,若穿刺处沿着静脉方向具有红肿热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告知医生并予以对应处理;保持PICC导管畅通,预防导管打折、扭曲和滑脱;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少堵管发生;由于PICC导管长时间留置体内,这有利于细菌侵入,此时护理人员需加强无菌观念和导管维护意识,如在患者住院期间每周对其导管进行一次维护,同时根据导管情况合理增加维护次数;在患者病程记录中做好维护记录,如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导管维护时间、导管有无修剪、是否通畅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不同组患者PICC置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为导管堵塞、血栓、静脉炎和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分布采用χ2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患者P I C C置管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者PICC平均置管时间为(111.6±2.6)d,常规组PICC平均置管时间为(87.5±3.9)d,干预组患者PICC平均置管时间显著高于常规组(t=49.584,P=0.000)。
2.2 不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不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静脉化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重要方法,然而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较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静脉炎[1]。PICC置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的给药方法,其操作简单方便,能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然而长时间的静脉置管也较易导致堵管或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加强PICC置管患者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研究报道,PICC使用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PICC置管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相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PICC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陈莹[2]等研究报道相类似。
综上所述,PICC置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效果明显,采取积极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置管时间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