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改革新征程,迈向开放新境界
——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8-10-20车海刚
本刊记者 车海刚
金秋的钓鱼台国宾馆,还很少一下子聚集这么多的中外政商学各界精英。以往,这样的场景通常出现在春天。
9月16—17日,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此间召开。这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自2000年创办以来,在每年3月盛大的年会之外,举行的第五次专题研讨会。与此前四次专题研讨会一样,本次研讨会适值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从会议的主题即可看出——“中国:改革新征程,开放新境界”。
专题研讨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800位重量级嘉宾出席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多个部委的重要官员,美国前财长、前防长、前副国务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外国政要,中外各大智库机构、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诸多跨国公司负责人和国内企业家代表。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共安排全体会、分组会、早餐会、午餐会等各种形式的讨论26场,140余位嘉宾发言,围绕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贸易摩擦下的全球经济、中美贸易摩擦的前景、宏观政策协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开放与发展、国企混改的经验与前景、收入分配与阶层流动、技术创新的竞争与合作、地方改革开放创新经验等重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坦诚交流。
沿袭春季论坛年会的传统,研讨会期间,中国政府的相关领导分别会见了部分参会外方代表。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的这次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无疑是核心议题。
16日上午的开幕式以一部两分钟的视频短片开场,画卷式展现了过去40年间的经典时刻与生动场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致开幕辞时说,40年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李伟指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他强调,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改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不是田园诗式的进程。要回顾40年,思考必不可少。”开幕式主持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说。回望过去,也前瞻未来;总结经验,也反思教训;赞美收获,也播撒希望,这样的精神贯穿了此次研讨会全程。
李伟表示,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匮乏、贫困、短缺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的问题总体上已得到成功解决。但正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指出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问题包括:受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受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影响,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受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难度不小。
联博基金理事会主席、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在演讲中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但这种改变在今天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一是中国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二是要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增长;三是中国自身和世界都要理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演讲中阐述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说,中国这些年采取的渐进双轨改革,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出现了一些扭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消除扭曲现象,并解决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等难题。但他同时提醒,这需要时间,而且即使执行了改革计划,仍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改革永远在路上”。
“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时代。”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在发言中提出,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他说,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是变动所有权,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不动所有制。放在产权制度的视野里,就可以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大踏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新的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
杨伟民强调,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必须同步才能有效。“产权明晰了,资源才能流动起来,才有交易市场,市场才能决定资源配置。反过来,产权明晰,但政府仍过度干预市场,也不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他建议,下一步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科技创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则包括:深化市场准入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商事制度改革。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发言时说,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因为在新的阶段,中国经济要更多依赖自主创新,而创新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不管是技术的创新,还是市场模式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家的风险精神,需要民营企业自己承担风险的机制,这样才能真正使市场灵活性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经济更加具有活力。他特别提出,国有资本可以投资民企并取得收益,但不能因为投资而把国企的管理机制带入民企当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主持“改革创新:从地方到全国”分组会时说,40年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的重要改革都发轫于基层,中国各个地方的基层探索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其积极意义和显著成效已经为实践所检验,成为广泛共识。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大开放促大改革
改革同开放伴生,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今后仍会继续坚持下去。
李伟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庄严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宣布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强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发展和命运联系日趋紧密的时代,进一步开放的中国不仅将造福十三亿中国人民,也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平衡、包容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在17日闭幕式上作总结时表示,开放与改革是孪生兄弟,开放也是改革的加速器,每一轮大开放都推动了新一轮大改革。“无论国际环境多么复杂、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毫不动摇,信心更加坚定,举措将更加深入。”他说,这是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在博鳌、在不久前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多次庄重宣示,也是朋友们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最大感受。
佐利克分析了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世界以及WTO本身的变化。他说,我们看到中国的开放给中国和全球带来巨大的利益,今天如此,未来亦是如此。中国更加开放的政策将让全球经济更加一体化,也将回应那些对中国的批评者。佐利克建议,中国需要扮演重要的国际角色,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他表示,亚投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透明、国际标准、合作等方面树立了典范,希望中国能将亚投行的原则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发言时介绍,中国正在主动放宽市场准入,今年6月发布了按照国际规范制定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扩大服务业开放,并正在加快落实已经承诺的金融业开放和制造业取消股比限制的举措。中国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扩大进口,今年7月单方面下调1449个税目的商品进口关税,11月还将举办首届进口商品博览会,以进一步扩大进口。此外,中国还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他表示,中国的主动开放既是中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也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机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建议,加快服务业开放,来弥补中国创新在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他说,应当重点开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当然,他还强调,对外开放的时候,首先要对内开放。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闭合系统,而是与世界进行着动态的相互交流,它的开放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研讨会期间,各国的政要、学者、企业家们纷纷表达了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期待。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与世界各国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将催生新一轮‘以大开放促大改革’,必将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为深刻地激发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焕发中国全社会的整体活力。”马建堂说。
维护中美合作大局,避免两国关系误入歧途
中美经贸摩擦波诡云谲、不断升级,是本次专题研讨会不可回避的重要背景。研讨会为此设置了五个相关场次展开深度讨论,来自中美双方的多位代表发言。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名誉联合主席、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在发言伊始坦言“中美关系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他说,如果中美走向对抗,无异于末日之路,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因此中美建立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对双方十分重要。他认为,中美两国需要着眼长远,正确行事,化解分歧,寻求合作。
在鲁宾之后紧接着发言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说,美国通过贸易战来遏制中国经济提升的意图,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也不会奏效。他表示,美方关切的公平贸易条件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中美共同的追求,双方是可以好好谈的。但美方总是盯住中国过去做得不足之处,却无视中国近年来的巨大进步,这就令人怀疑美国当局的谈判诚意。
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冲击着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为其增加了不确定性,也使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王一鸣等专家都在发言中对此表达了担忧。
隆国强分析认为,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边贸易体系秉承的自由贸易理念受到挑战;二是WTO一些重要成员的贸易政策违背了WTO规则,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构成威胁;三是WTO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遇到挑战。
在多重挑战之下,多边贸易体系的前景不容乐观。隆国强预判,“有可能有不同的前景:一种是多边贸易体系名存实亡,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可能演变成丛林法则,没有共同规则支撑的全球贸易体系会出现乱象;另一种是多边贸易体系能够不断发挥作用,不断改革完善,在诸边贸易谈判、区域贸易谈判中部分新的议题可以先行一步。”
隆国强表示,中国愿意与WTO所有成员一起努力,坚定不移地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同时,共同推动WTO改革,不断完善多边贸易体系,而绝不会“另起炉灶”。
王一鸣在发言中说,近年来,美国将国内政策不当引发的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中产阶级规模缩小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归咎于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在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上设置障碍,还要求用“国际贸易体制”替代“多边贸易体制”。在自身诉求和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美方不惜以发动贸易战方式逼他国就范,这无疑将削弱全球的多边贸易体系,最终伤害全球经济。
在王一鸣看来,随着贸易摩擦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跨国企业生产布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他分析,为减少风险,一些企业被迫提高内部化水平,减少中间环节,削减供应商数量,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块化、碎片化的倾向。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增加将破坏全球价值链,减缓新技术的扩散,导致全球生产率和投资率的下降。而且,价值链破坏影响的将是价值链上各个国家的企业。
马建堂在闭幕总结中用了约一半篇幅谈及中美关系。他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个国家分别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有着紧密的双边贸易关系和共同利益,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马建堂说,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在稳定双边关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的,“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对维护好中美经贸关系的态度和信心没有改变。
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升级,令双方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马建堂认为,中美经贸合作内容广,利益交融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贸摩擦;中美双方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在经贸合作中难免有些不同的看法,但经贸的摩擦和看法的不同,过去几十年来没有、现在也不应该影响中美经贸合作大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愿与在座和不在座的朋友们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一交流平台的作用,发出更多理性声音,竭力维护中美合作大局,避免中美关系误入歧途。”马建堂说。
应对挑战,唯有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多位中方代表在此次研讨会上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从宣示改革意志的角度看,这么说肯定是正确的。但同时,在全球化时代,许多事情又不完全是“自己的事”,中国与他国、与世界的交集是常态,出现摩擦和矛盾在所难免。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是对话沟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致力于为中外各方搭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在当前形势下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