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工胜道

2018-10-20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 2018年18期
关键词:王民徐工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青嶂四围迎面起,黄河千折挟城流。”这是清代鼎盛时期,文人邵大业眼中的徐州城。时光流逝两百年,今天,用如此诗句来形容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乃至世界同行的翘楚之姿,亦非不可:其实力位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1位,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6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4位。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的第一次地方视察时来到徐工,表达了对企业的高度肯定与殷切期望。

如今,徐工出品的工程机械,已在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去强劲助力。在国内,伴随着徐工产品在大江南北忙碌作业的身影,“徐工徐工,助您成功”这句广告语,也从上世纪90年代起风靡至今,尽人皆知。在产品“助人”的背后,徐工的成功又是如何锻造而成?2018年8月上旬,《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和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一行走进徐工,调研解读这家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国有企业一路走来志存高远、执着坚守、创新求变、改革进取的制胜之道。

经营发展:坚守改革,业绩亮眼

站在徐工集团总部办公楼的7层向外远望,只见蓝天如洗,青山叠翠;俯瞰徐工园区,甬道整洁,绿树环抱,处处充满生机活力。如此景致,令人不免瞬间错觉眼前并非一家工业企业,而更像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怡情之地。

雕琢了如今园区稳重大气又不失优美景致的徐工,更打造了一页页辉煌的历史: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第一台蒸汽压路机的诞生地。作为排头兵企业,徐工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业界公认的“六最”: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主机产品线和关键零部件最齐全、创新能力最强、出口总量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2018年上半年,徐工主机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56.5%,实现主营收入同比增长49.6%,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9.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1%。凭业绩与贡献、扎实与苦干,各项经济和财务指标持续向好,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行业。徐工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

“徐工集团是改革的产物,又在改革中不断成长。徐工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与改革密切相连。”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说。徐工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1989年,徐工率先开展集团化探索,作为全国集团化改革样板组建成立。也正是从这时起,徐工开启了改革的大门,之后的道路虽然也曾面临艰辛曲折,但这扇大门始终坚定敞开,迎来累累硕果。

回溯徐工集团创建近30年的历程,始于1989年的开创探索阶段,是改革的前奏。徐工集团成立之初,资产不良和人心不齐是法人实体母公司时任领导班子面临的最大难题。当时集团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率超过90%,且优质资产不多,有的单位拖欠职工工资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以至于当时徐州市政府也在多次研究徐工集团核心企业徐工重型的破产事宜;与此同时,多年形成的老国企弊病,如人浮于事、管理混乱、经营无序等情况严重。鉴于此,在徐工集团成立后不久,国家通过江苏省政府把徐工集团下属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了授权经营,这在江苏省内是第一家。对刚刚创建的徐工集团而言,这个“第一”,就是在“享受政府改革的红利”了。其后不久,徐州市委也把组织人事权全部下放给徐工集团。

至此,在徐工的企业经营中,法人实体母公司、授权经营、干部任免权实现统一。三者结合,为企业后来将人力、产品、资产和市场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形成了徐工集团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一位部长当时在实地考察了徐工的运作机制后,感慨地评价说:“十个集团九个空,一个不空在徐工。”此后,徐工集团对其内部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使企业的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初步凸显,产品结构开始调整,整体研发优势初步发挥。

在徐工改革的这一阶段,以“七个统一”为主体的资产经营一体化是时任集团领导班子的主要经营思路,主要包括:统一干部管理;统一产品开发;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经营计划管理;统一劳动工资与人事管理。“七个统一”是徐工集团初创探索和初步发展的关键性基石。

当时,徐工的集团化改革经验引起了国家机电部和江苏省政府的关注和重视。1992年2月,江苏省体改委批准徐工集团为江苏省第二批股份制试点企业,拉开了徐工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股份制改组和科学化管理体制的构建,进而成为更规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序幕。1995年7月27日,徐工集团经国家经贸委、江苏省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定名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1996年8月28日,徐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徐工初步形成了规范的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1999年,徐工股份更名为徐工科技。

更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1999年。这一年,王民接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一年后又接任董事长,成为徐工掌舵人。“接任之初的两年是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回忆起当初,王民很动容。

当时的徐工,内外交困,民怨沸腾。集团下属一批企业连年亏损,职工上访不断。积弊重重,如何破局?王民的切入点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1999年2月,经王民主持制订,徐工集团党委发布《关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出:1999年,要集中抓好“七项专项治理”:狠抓违反规定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机、购置使用手持机的回潮风,要认真清理纠正,从根本上解决手持机的问题;积极推行公务用车计费制度,小车要统一管理,取消个人固定专车,尤其领导干部用车交费的情况应纳入廉洁自律和厂务公开的内容;建立严格的差旅费管理制度,坚决将超标准的差旅费用降下来;继续巩固清理、取缔小金库的成果,要严加管理,加大审查力度,决不许回潮;严格控制各类庆典活动,严禁办公楼、办公室的装饰及公款添置高档办公用品;坚决制止内部各类巧立名目的公款吃喝、迎来送往的恶劣习气;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超标准购房、住房的对照检查。

“七项专项治理”的推行,曾面临很大阻力,但王民的风格是“决定了就坚决往前推进,只要认准了没有人挡得住”,铁腕之下,“七项专项治理”在推行当年便成效显著。徐工集团领导班子从自身做起,取消专车,私事用车一律交费,企业小车由135辆减少到78辆,217部手机全部折价卖给个人,多年不能根除的小金库也彻底取缔,徐工当年节约成本近5000万元。从那时起,徐工就再也没有小金库、没有专车。徐工经验被上级党委、纪委关注,成为国企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格回忆说,这些做法很见成效、很得人心。这些方面抓住后拢住了人心,并让绝大多数职工感到振奋,因为大家认为抓的是对的。

与“七项专项治理”配套,王民在公司内部深入推进用工、人事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从集团总部公开竞聘副总经理、各部部长开始,到各分子公司管理岗位、关键岗位、操作岗位,全部实行了公开招聘制、竞争上岗制,建立了人员流动机制。通过实施经营者年薪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工资制,分配制度向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倾斜,进一步建立了充满活力、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

正如王民所说,直到今天,徐工一直注重抓从严治党、从严治企,作风正,人心齐,企业才能企稳。着眼于人的改革为徐工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振奋了士气,成为企业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这一时期,徐工共计对56家二、三、四级单位实行出售、合并、股份制和破产重组,涉及资产约20亿元。清理掉这些“赚了自己拿、亏了归母体”的公司,徐工的工程机械主业更加突出、优势更加集中,但其代价亦是不菲。统计数字显示,徐工用于破产改制、职工安置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资金支出约15亿元。但是,“从国企改革角度而言,这笔负资产必须清除掉,我们的优势资产才能得以轻装上阵”,王民坦言,企业也因此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

负重的滋味并不美好,徐工承担了巨大的信访压力。王民曾被几十名上访职工围堵在办公室,连续5小时无法正常出入。又有一次,上访职工围堵了徐工的大门,来访的外国客户着急赶飞机,无奈之下只能翻墙而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徐工集团设立了信访办,专门处理员工的上访问题,每年做预算时都要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资金算进去。

筚路蓝缕终有成。2003年可以视作这一轮改革成功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徐工率先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集团。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政策以及债转股政策,为徐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徐工抓住政策利好,将6.1亿元负债转成了国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同期在上市公司完成了两次配股和5亿元募资。这两步适时的资本运作,化解了徐工当时的经营危机。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亲切看望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职工代表,鼓励他们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图/新华社

回首当年,王民的认识很清醒。他说,徐工最初提出三年调整结构,五年全面赢利、建成百亿集团,虽然这些目标提前两年全部实现,今天回望这条路确实是满含艰辛、很不容易。现在看,当年百亿营收中合资企业占比不小,说明当时只是脱困,经营基本面尚不够坚实。

经历了1999—2003年的改革脱困期后,徐工迎来了2003—2012年的行业黄金期。这一阶段中引入凯雷的改制,曾令徐工一度卷入舆论漩涡。面对传闻及误解,王民坦言,徐工改制的全部过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实徐工当年引入凯雷,实在是“不得不为之”。当年国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意拍卖其合计持有的债转股公司徐工机械48.68%的股权,王民和班子果断决策向银行举债7亿元回购了这些股权,掌握了徐工未来发展的决定权,但又遇到银行贷款高达20亿元及短贷高企的新的巨大风险。当面临资金困境,以及技改、创新投入不足,需要继续剥离历史包袱等诸多问题时,经过改制置换股权筹到发展资金,并剥离掉历史包袱,是当时国企通行的选择,徐工亦不例外。

徐工改制2003年挂牌,排在江苏省99家待改制企业第一位,但这件事之后却一直久拖不决,加之多方压力、恶意攻击让徐工处在了舆论漩涡中。最让王民痛心的是,改制推进的四年正是中国工程机械的黄金期,企业发展错失许多战略机会。

2008年7月,徐工与凯雷宣布终止合作。随后,王民部署将当时新发展的战略板块与徐工重型一起作为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徐工机械整体上市;至此,徐工终于突破了此前四年被动等待的战略困局。由此,徐工完成了在A股市场50亿元募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其所撬动的上百亿产业发展资金为徐工紧随其后的战略变阵和全球布局打下基础。

2 0 11年,徐工开启了面向2020年、名为“汉风计划”的新的改革行动。“汉风计划”意即振举大汉雄风,全面提升徐工在全国尤其全球行业的竞争位置,核心是事业部制改革,实施“大船变舰队”的全新发展模式。但徐工的事业部制又不是简单地分权,同步还在推进旨在加强上市公司徐工机械经营型管控的总部平台建设,力图在总部、事业部之间实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和行权有度,实现徐工的结构调整、战略优化和转型升级。

徐工的事业部制改革颇有成效。起重机械事业部“一大带动众小”,将履带吊、塔吊做到了国内第一和前三。挖掘机械事业部负责的产品,其国内市场份额与外资品牌旗鼓相当,成为国内行业前两强;徐工土石方机械已经跻身国内行业第一。此外,事业部间及与中小企业间的战略协同也在加强,如徐工大型矿用挖掘机、矿用装载机打入矿山市场,涉足仅一年多的宽体自卸车快步成套性跟进,快步做到了国内第一,此举也让并购发展数年的重卡板块开始赢利。

此外,徐工还通过四大平台(金融平台、二手车交易平台、工程承接平台和专业人力资源平台)重构、大手笔跨国并购和实施海外工厂及研发布局,拓展了国际化发展格局。这些都成为徐工2012年营业收入跨上1000亿元台阶、海外收入突破23亿美元的关键性支撑。在这一时期,徐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千亿级企业。

2012—2016年,是工程机械行业低谷期。徐工坚守主业,调整结构,苦练内功,形成了“一二三三四四”战略指导思想体系(牢牢抓住转型升级一条主线;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两大战略重点;“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三个全面”即全面对标行业最先进企业和产品,全面推出新思维、新招数和新业态,全面提升企业资产质量、赢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精益化、补短板、可持续“四大经营理念”和有质量、有效益、有规模、可持续“三有一可”发展理念),提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行动金标准,向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三高一大”产品转型升级,在2017年迎来关键转折点,实现有质量高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徐工将企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了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全面发力高端产品创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国际化市场,跳出国内行业低端、低档次、同质化、粗放式发展的竞争格局,历经数年低谷淬炼,全面重回增长轨道。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7.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0.4%。今年上半年保持去年以来的强劲增势,居国内行业第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论断。习总书记视察徐工时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秉持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要走一条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坎,但是这也是一个拐角,搞好了,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7年以来,徐工进入高质量发展期。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当前国企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2018年8月,徐工成功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作为江苏6家企业之一,被纳入第一批混改试点企业名单。落实习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迈向“三有一可”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进入世界行业前五前三“珠峰登顶”进程。徐工将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导支持和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部署下,加快实施集团层面混改,推进旗下新业务企业实施内部混改,加快完善上市公司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机制,让新业务、新企业经营层与骨干层持有股份,让职工奋斗成长与企业前途命运紧紧捆在一起,打造徐工长治久安活力迸发的新机制。

回顾改革曾经的各种艰辛,王民深有感慨。他说,他这一代人遇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领着企业往前闯,怕担风险,怕人议论,我们就是失职。未来的国企改制一定要看得准、走得快,不能再走瞻前顾后、贻误时机的弯路。在他看来,企业前进的每个阶段、每一天,都应当用新思维、新眼光审视成功老经验,用市场竞争法则去发现阻碍生产力大发展的老毛病、老套路、老架构,持续不断地打破平衡革掉低效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困难和阻力,不管触碰谁的利益,只要是有益于徐工的事,就坚决地干、大胆地干,而且要一干到底。

行道至今,徐工各项主要指标连续29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1位,是唯一连续数年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强的中国企业(目前排名第6位)。2014年,徐工荣获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大奖”。在徐工的支撑带动下,徐州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

创新驱动:寻求突破,跃向高端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工时特别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我们当前就是要抓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还是靠我们自主发展。

对于创新,徐工的自我要求是,时刻牢记打造世界级强大民族品牌的使命担当,始终做中国工程机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没有任何进入壁垒、完全开放的行业,也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行业。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已进入一个关键转折阶段,从产品规模的初级竞争走向品牌和品质世界范围的高级竞争。王民始终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简单地以规模取胜,而是以技术、质量和大吨位产品取胜,这是徐工多年坚持“珠峰登顶”的内涵所在。

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徐工一步一个清晰的脚印。

2016年3月,中东的一次调研,王民看到德国施维英一台工业泵几十年了还在平稳运转,买的备件都用不上,这种异乎寻常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令他颇为感慨。

回国后,基于徐工几十年的产业积淀和产业领悟,他提出了强调产品科技创新含量和可靠耐用的产品技术理念——“技术领先、用不毁”。这一“金标准”如何实现?最先感到压力的,是徐工的核心研发机构——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研究院)。徐工研究院与徐工集团同在一个园区,如果把徐工集团办公楼比作人体的心脏,那徐工研究院便是大脑。徐工研究院门前悬挂着“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标牌,显露出这里是徐工、乃至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科技创新的源头。负责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徐工机械副总裁李锁云向调研组介绍,徐工研究院承载着驱动徐工集团创新发展的重任,为徐工产品的高端引领提供技术保障、人才支撑。在这里,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助力徐工产品线从低端跃向中高端发展,强化了在更多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2018年4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吨位、有着“神州第一挖”之称的700吨液压挖掘机在徐工成功下线,一举打破了外资品牌在大型成套矿业机械领域长期垄断的格局。这一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设计研发,集科技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身,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应用突破,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德国、日本、美国后,第4个具备700吨级以上液压挖掘机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

5月份,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行程最长的冷拔机在徐工液压件公司新厂区建成,新建的冷拔线,最大冷拔长度可达18米,不仅可满足徐工所有大吨位起重机油缸的制造需求,还可对500吨级以上挖掘机薄壁油缸实现自制,为徐工核心零部件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提供坚强支撑。5月底,由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担任工作组召集人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129-5:2018《技术产品文件——尺寸与公差标注——第5部分:金属构件尺寸标注》成功发布。这是徐工集团主持制定并成功发布的首个国际标准,表明徐工真正登上了国际标准制定的舞台。

“啃下工程机械领域最后10%技术难题”,是徐工的信念与坚持。“通过技术创新体系、技术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的徐工专利技术标准化、标准化成果国际化,提升徐工在国际市场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李锁云说。

作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徐工的科技创新始终在路上。徐工拥有以徐工研究院为龙头、下属各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海外研发机构为关键支撑的一流研发体系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及行业首个大型综合试验场;在研发方面,大手笔持续投入是徐工多年坚持的战略之举,徐工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此外,徐工积极布局全球研发,建立欧洲、美国、巴西等国外研发中心,构建全球化协同研发和众创创新体系。

一系列投入的收获是核心技术的纷纷突破。目前,徐工在核心技术创新上拥有有效授权专利653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13件,PCT国际专利29件。

探索还在继续。徐工与阿里云公司携手打造了行业首个工业云平台,云平台管理着徐工设备整体开工率、运行数据、远程运维诊断等信息,全方位支撑企业营销决策和经营管控。徐工已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三强,成为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拓市全球:放眼国际,着力当地

徐工有两大支撑战略,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国际化。在徐工“国际化、精益化、补短板、可持续”的四大经营理念中,国际化排在第一位。徐工多年深耕海外的成功,也使王民成为让外国同行“紧张”的人物。某次他随政府代表团出访海外,其中一项行程是参观当地一家工程机械企业,但该企业看到即将来访的客人中有王民的名字,竟直言“我们不欢迎这个人”。这个颇令人玩味的细节,足可证明徐工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2017年,徐工在非洲、南美、中东、中亚等海外市场出口营业收入翻番增长。徐工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市场达到了世界行业前三的领先地位,在西亚、北非和中亚等出口稳居行业第一位,总投资3亿美元绿地建设的巴西工厂,使徐工跻身当地三大工程机械主流品牌之一,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的合资工厂使该国重大工程施工中几乎全部采用徐工装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徐工实际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产品已覆盖沿线62个国家(占比95%),销售额占比达73%,其中35国出口占有率第一,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徐工品牌占有率超过60%。

此外,徐工目前在德国、巴西、美国、印度、奥地利等拥有15个大型制造基地和KD工厂,外籍职工3500多名,产品出口182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35%。徐工积极开展跨国并购。目前,已经并购了3家欧洲企业,在欧洲年营业规模超过6亿欧元。其中,德国施维英公司是欧美发达市场混凝土机械的第一品牌,这个被徐工并购时濒临破产的德国老牌企业连续两年实现全面赢利,2017年利润同比增长达88%。

从最初开拓海外市场的艰难,到如今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的鲜明对比,徐工集团总经理助理、徐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的感受很真切。他说,早些年,他和团队主要忙的是在“海外市场跑街”,外国客商通常不会对徐工制造多么在意。但后来,这些外国客商来到中国,走进徐工,看到产品如何研发,如何下线,便肃然起敬了。渐渐地,徐工制造在国际高端市场拥有了机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很难打进国际高端市场,但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以及中国制造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大鳄纷纷向中国工程机械抛出了橄榄枝。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与徐工的合作,就是个典型案例。2017年5月签订GR3505矿用平地机合作协议以后,徐工对平地机改进次数1000次以上,前后整改产品方案30多项、技术改进70余项,对重载灯具、驾驶室增压系统等进行特殊配置设计,并在全周期可靠性、整机及零部件生命周期等做了优化设计,全力提升设备生命周期的可用率。徐工还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实地考察测绘,实施定制化设计和生产。直到2018年初,徐工首批大型矿用设备成功发抵澳大利亚,并开始作业,现场作业表现赢得了客户高度赞誉。

另外一个案例在炎热的老挝热带雨林。澳大利亚知名矿企MMG正在当地挖掘大型铜矿,矿山工况恶劣,环境温度常年处于38摄氏度以上,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MMG多年来一直使用国际巨头设备,2013年批量采购了徐工矿用挖掘机,投入使用两年工作就已超过10000小时,平均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一向只信赖美国设备的MMG矿山负责人表示:“徐工矿山机械表现非常优秀,90吨矿用挖掘机出勤率达到了91%,超过国际巨头产品。徐工平地机的研发制造能力已达到世界级水平!”

党建固本:站位至高,关爱人才

中国工业最强大的竞争优势还在于一流人才队伍的全面打造,这是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也是徐工质量第一战略的最坚强支撑。徐工能够成为装备制造“国家队”,不仅在于拥有最宽的工程机械产品线和成套性施工装备、技术与服务,还因为拥有一支卓越且专业、职业、敬业的技能工人与工程师队伍。

在平均年龄为34岁的22300多名徐工职工中,有着这样几类钢铁般的优秀群体,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是世界智慧群体。徐工始终围绕“将人才资源打造成世界一流资源”的战略目标,积极塑造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拥有国内外6000多名技术人员,占比超过25%,远高于国家对于高新企业10%的衡量标准。二是高技能人才群体。徐工大力弘扬“精益、专注、创新、奋斗”的工匠精神,多路径探索复合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培养出超千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级工以上人员在技能工人中占比超过50%。徐工有6位全国劳动模范,“十二五”以来,受到集团级劳模及以上先进表彰的先进人物达867人次。三是优秀企业家群体。这是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以王民提出的“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真才实学、勇于创新、富有经验、做出实绩”的24字徐工企业家标准,进行自我严格要求。他们是打造百年徐工的最坚强力量。

“对党忠诚,为国争光!”8月9日,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一行来到徐工基础桩工机械分厂慰问,酷暑中忙碌作业的徐工人自发喊出这个口号感谢党的关怀,士气高昂。

确实,做一名徐工人,是幸福的。徐工集团党委长期实施职工关爱工程:投资4.1亿元建成1360套人才公寓房,解决了5000多名职工的住房问题;持续加大职工身心健康投入,新建了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健身中心;持续围绕职工职业健康的供暖、除尘、降噪、设备自动化等作业环境每年都立项,切实改善;建立起职工年功荣誉纪念机制,向在徐工工作满10年、20年、30年、35年、40年的职工颁发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徐工年功纪念章,大大激发了职工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徐工职工人均收入近十年来增长了3.1倍,虽然薪酬不是行业最高的,但顶级人才、精英人才集聚度却始终最高。王民说,要让每个职工在增能力、长才干、做贡献中过上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幸福生活。

“国企党建核心要抓‘强班子、带队伍、育人才、重关爱、筑文化’这五大工程”,王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格认为,党建在徐工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和价值影响,这种效应,尤其源于一把手的政治站位、政治定力和战略把握。这既是党员的责任感,也是一份家国情怀。

站位至高,关爱人才,徐工提出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在党建工作中,王民率先垂范,坚持廉洁自律,严格履行党委书记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查处损害国家与企业利益的人和事,在徐工树立起了忠诚信用、严格踏实、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徐工突出专职党务干部配备和二级企业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构建起28个基层党委、177个总支与支部、4886名党员、191名专职党务干部的党建工作体系;徐工分别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20年来,徐州历经6任市委书记,每一任都对王民充分认可和授权,从未派干部进驻徐工的高管团队,尊重企业战略决策。这种同志之间的信任也令王民感动。

20年来,徐工经营规模翻了几十倍,人员总量却由25800多人保持到现在的23000多人,徐工总部的管理人员始终控制在100人左右。王民说,徐工这个国企绝对不和落后、保守、低效率、高成本画等号,而是必须扛起严格自律、科学高效、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20年来,徐工累计实现销量707427台,营业收入 8910.75亿元,品牌出口创汇103.94亿美元,利税376.81亿元;年营业收入、海外收入、利税、总资产分别增长26倍、45倍、39倍和22倍;从资本市场募资182亿元;连续稳居全国行业第1位,从当年全球行业第29位到如今跻身全球行业第6位。

王民始终认为,把徐工集团做成真正意义的世界级企业,矢志“珠峰登顶”,就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忠诚和最好的报答。党管人才,让徐工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钢铁般的骨干职工队伍。

徐工以优秀的文化并以勇毅坚韧铸就了独特的创新奋斗精神,锻造了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器文化”,在精神层面感染和影响了几代徐工人,并创造了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使骨干精英人才在同行高薪诱惑的“挖角”之下,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徐工,始终为徐工事业和中国制造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和激情。这是徐工成功的一大秘诀。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中国发展观察》评价说,徐工几十年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国企改革的成就。特别是,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徐工的成就经历了市场的锻造和检验,非常具有说服力,徐工堪称中国国有企业的优秀典范。

他说,徐工的决策层深具战略眼光。在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精准把握国企改革的大势和新政,踏准改革的每一个节奏,把握住发展机遇,带领企业不断走向成功。同时,企业的每一步探索和尝试收到成效后,相关政府部门及时给予肯定,总结经验,企业发展与政府支持相辅相成。此外,徐工高度重视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占比极高,高投入产生了实效,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徐工历经几次组织结构调整后,围绕工程机械这一主业,形成了多元化业务板块,这些新板块数量适宜,既丰富了企业的业务模式,又更加完善地支撑了主业发展。

回顾徐工的改革历程,对其最大的肯定,莫过于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和企业考察调研,就选择了徐州和徐工。在徐工,他重点了解企业起源、产品、行业、党建和企业文化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等经验做法。习近平高度赞许了徐工发展之路,充分肯定徐工集团“战略思路很清晰、目标定位很提气、发展路子正确,是一个很重要、很成功地走自己道路的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并勉励徐工人“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在实体经济、在制造业、在产业发展方面,为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徐工的未来发展,胡迟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基础设施及房地产行业大发展,对工程机械行业形成重大利好。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的需求亦将企稳,因此,在国内市场基础上,建议徐工进一步深度拓展国际市场,这方面未来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此外,还可在新型商业模式上着力探索。

徐工的下一个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5名,到2025年跻身前3名,基本实现“珠峰登顶”,打造成为极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肩负着总书记的重托,王民说,他会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意志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追求,带领徐工人一如既往,不懈奋斗,给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王民徐工
基于核心素养水平的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评的一轮复习策略
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
睡鱼脑
睡鱼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王民基先生逝世
徐工XW1300C大型挖掘机
徐工引领中国筑路机械行业30年大发展
徐工GR190平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