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人能力的重塑
2018-10-19王芳
王芳
摘 要:随着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传媒行业的竞争如百舸争流,各媒体都在争先恐后抢占市场。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受众视听内容消费多元化,加强了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由此带来广播理念、形态等方面的演变。作为广播节目最终体现者的主持人,如何重塑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人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人的定位
融媒体时代,面对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广播的单一表现形式使得其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传统广播必须利用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才能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作领域也会随之延伸到网络、手机、移动互联网平台,这就要求传统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从一个专业的“播报员”向融媒体时代复合型主持人转型。
二、提升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1.提高对新闻点的敏感度
融媒体时代,信息飞速传播,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度,用新闻人的专业视角从海量信息中选取适合节目的信息,并要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有效删减、编辑新闻,提高信息的亮点、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准确及时的编发新闻、传递信息。在此过程中,主持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快捷的稿件编辑功底,使有效的新闻播发快人一步,体现传统媒体节目的及时性和权威性。
2.打造个人的“声音形象”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让受众的选择空间无限延展,对节目、声音的选择早已由过去的“约会式”收听转变为如今的“邂逅式”收听。“每天准时锁定”的听众会被随机打开的新媒体平台的新型节目吸引,“忠实听众”因为选择越来越多,收听方式、收听时间也不再固定,面对如此现状,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就更需要打造个人的“声音形象”。
文学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音乐用旋律塑造形象,戏剧除了语言还借助形体动作塑造形象,广播节目主持人要通过有声语言形成声音形象。
好的音质、美的音色让人产生愉悦感,声音形象还要富有个性色彩。受众收听节目,通常都是通过主持人有辨识度的音色、音质来区分辨别。通过声音判断主持人的模样、年龄、性格、气质等。“闻其声如见其人”,突出的个性特色能带给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地调整、提高个人的音色和发声技巧,找好最佳状态,用最“美”的声音,先“声”夺人。
3.提高自身“亲和度”
人与人的交往都讲究“亲和度”,广播节目也一样,主持人想要拉近节目内容与受众的距离,同样需要有良好的亲和度,给人以亲近感、愉悦感。在节目中真心表达、真情流露,听众才乐于接受。同时还可以通过见面会、微博微信等方式和受众加强交流,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
三、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跨界主持能力
1.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工具
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人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介,节目中可以应用微博、微信、QQ等实时沟通和交流工具,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最新的消息;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与观众互动,有问必答、有反映亦有回复,让听众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互动中他们发表的观点、反馈的信息又可以作为主持人丰富节目的素材。
节目后期需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跟进,主持人要结合节目选取配图、编发标题、节选精华,编辑图文声并茂的推送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出。节目中,主持人是娓娓道来的“发声者”;节目后,主持人又必须是游刃有余的新媒体编辑,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编发推送,为节目做二次延展。
融媒体时代,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再仅仅是“说话的工具”,而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与“经营主体”。主持人必须涉足节目运作的全方位,深度介入节目的策划制作,广泛开辟各种融媒体渠道。建立以节目主持人为中心的听众群、微信群、粉丝群、朋友圈,将听众转化为用户,将忠实听众转化为核心用户,通过各类群办节目的线下活动、通过各种群发展节目的线下产业。
2.塑造话筒外的新形象
广播节目直播过程中的视频直播再一次拉近了主持人和听众的距离。以往广播主持人总是幕后出声,如今受众可以同步看到节目的视频直播,让听众看到“真实可见”的主持人,对主持人、对节目的忠诚度也就更高。当然,有了与节目同步的“视频直播”,也就对主持人的形象、仪表有了严格的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每天上节目只登台一次,干净利落的外形、得体优雅的气质,每一次的节目播出就是个人内外形象的一次全面展示。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从有声語言,延伸到话筒外的多种媒介。微博的互动、微信的推送、粉丝的管理、用户的维护,都是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义不容辞的工作内容。仅靠节目在线收听的单一渠道传播,已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每天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微博账号关注和转发的帖子、“微社区”“微信群聊”等互动平台的发言,都已成为主持人形象的一部分。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要全方位的掌握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提升个人能力、打造个人形象,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内外兼修,成为更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全能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