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航空企业成本控制体系构建探析

2018-10-19沈秋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7期
关键词:精益生产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对于大型制造企业而言,成本控制的价值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以当前航空企业成本控制的不足作为切入点,简述成本管理缺乏指标、范围狭窄等问题,再以此为基础,论述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航空企业成本控制要素以及构建建议,并给出精益制造、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三个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为后续航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益生产;航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理论

前言: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精益”,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强调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精简非必要元素,其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现代航空企业生产规模大、环节多,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针对其问题所在,分析精益生产的运用以及体系构建意义突出。

1.当前航空企业成本控制的不足

1.1成本管理缺乏指标

成本管理是一项带有长期性特点的工作,尝试提升管理水平,基本要求之一是实现成本管理指标的明确。目前部分航空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没有对相关指标进行梳理,仅以预算结果为基础,导致不同环节的成本管理缺乏针对性。如进行采购时,未能考虑材料价格上涨/下降的问题,仍以固有预算为准绳,很难保证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一旦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在该环节的支出极可能超出预算,本质上体现了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的弊端[1]。

1.2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成本管理范围狭窄,是指构成航空企业成本支出的各个因素未能得到充分考虑,有所遗漏从而导致成本控制失效。现代航空企业的工作中,牵涉到成本支出的环节越来越多,在此前的材料、人工、行政三大支出之外,设备运维、物流开支等也逐步增加,部分航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依然沿用传统方式,没有充分对新增加的支出环节进行计算,或者只是笼统的进行初步概算,管理上也没有给予重视,成本控制效果难以保证。

1.3成本管理理论滞后

现代航空企业规模大、员工众多,业务范围也更大,这意味着成本管理必须带有长期价值,强调现代化理论的应用,生成框架和制度对工作进行约束。目前来看,部分航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依然带有浓重的“人治”特点,管理上缺少现代理论的支持。如某航空企业在2016年投入的材料成本超过500万元,较以往增加了10%,这是由于多种材料价格增加所致。企业负责人没有针对成本增加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仅片面要求控制成本,直接影响了2017年度的具体工作[2]。

2.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航空企业成本控制要素

精益生产方式下,航空企业成本控制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精益制造、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所谓精益制造,是指合理进行制造环节的成本管理,将构成成本的各个因素给予明确,再针对动态变化做好预估,明确管理对象和基本指标,以免成本失控。制造环节的成本通常占据航空企业成本总额的30%-40%,但变动较大,因此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以精益生产为原则,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如反复审批、材料申请等等。效率提高强调将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均进行必要俭省,如拨款工作,此前多层次审批的机制可改为一层审批,由申请部门直接向管理部门提交报告,一次性审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是指将所有牵涉到支出的环节纳入统一管理轨道下,计算其最低开支水平,以计算结果指导具体工作,避免此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简化工作流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3.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航空企业成本控制体系构建建议

3.1明确成本构成

以精益生产方式为着眼点,尝试构建航空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应首先明晰成本构成,以便了解可俭省的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等等。建议以拓扑学理论进行各个成本支出环节的罗列,之后不断对所有環节进行拆分,直到最小单元,再以权重系数分析法进行各因素的排名,理清成本控制的重点、优化方向,形成制度和体系。如运输成本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其他运输,其中公路运输的性价比最低,运力也不强,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优化方向上,以精益生产为目标,可调整运输线路,将原本由公路运输的材料改为由铁路运输,降低成本水平。

3.2给定量化指标

现代航空企业成本管理的典型问题之一,是管理指标的模糊化,如果企业预算为1000万元,最终支出可能为1100万元,也可能为900万元,由于很多变化存在不可预知性,因此为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在精益生产方式的支持下,可构建量化指标体系。精益生产涵盖航空企业生产的整个周期,每个环节都存在变化可能,量化指标应与这些变化相对应。如近10年航空企业成本波动幅值为5%,预算支出为500万元,可拟定量化指标为四个级别,第一个级别为“优秀”,指标额450万元或以下;第二个级别为“良好”,指标额500万元;第三个级别为“合格”,指标额550万元;第四个级别为“不合格”,指标额550万元以上。以量化指标体系指导成本控制工作,做到管理有的放矢。

3.3扩大管理范围

管理范围的扩大,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当前部分航空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片面重视核心内容,忽略细节,导致成本管理效果不佳。可在后续工作中将所有牵涉到成本支出的环节均给予明确,并结合过往工作数据、同行业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做出优化。如某航空企业经过调查发现,在物流运输上,企业缺乏规范性,需要临时寻找车队进行公路运输,导致货物堆积在货站,增加了成本。企业俭省了物流运输中的“临时寻找乙方”的环节,与各地物流公司达成固定合作,降低了物流环节的成本,形成体系,以精益生产的方式提升了成本管理效果。

3.4引入现代理论

各类现代理论的引入,可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综合优化,与精益生产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如PDCA管理理论,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管理活动中针对各项工作拟定计划、推动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该理论可作为精益生产方式的补充,完善管理体系。如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执行后收效不佳,即可通过PDCA理论分析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使成本管理体系得以优化。

总结:

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成本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需要给予控制。目前航空企业成本控制的不足包括指标缺乏、理论滞后、范围狭窄等,应以精益制造为基础,实现效率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要求明确成本构成、给定量化指标、扩大管理范围、引入现代理论,从多个方面为航空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最终实现成本管理水平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新.基于精益生产的纺织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163+165.

[2]洪连勇.基于精益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7(08):129-130.

作者简介:沈秋平、女、1986年、上海、学历:本科、汉族、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邮编:200436

猜你喜欢

精益生产成本控制
精益生产方式下推进QC小组活动研究
日本企业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发展概述
以精益生产理念和整合营销战略 探讨广播广告经营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创造精益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