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笔记小说研究综述
2018-10-19林青青
摘 要:对唐代笔记小说的文献整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对唐代笔记小说的内容研究,以单本作品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成果最多,而史料价值和宗教文化的研究近十年才开始,还比较单薄。对唐代笔记小说文体的研究也小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
关键字:唐代笔记小说;研究综述
唐代笔记小说在唐传奇的璀璨光芒下就好像是颗不起眼的小沙粒,但仍然有许多学者对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发掘其隐藏的价值。
1 概念研究
首先,在笔记小说概念方面就有几代学者进行了研究。20世纪20年代,上海进步书局编印的《笔记小说大观》行世之后,“笔记小说”作为小说类目概念渐被广泛采用。20世纪前期,就有多位学者致力于笔记小说的概念、分类的探讨,如郑振铎、姜亮夫、王季思等。20世纪90年代,对笔记小说的探讨更加深刻。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认为笔记小说还不是成熟的小说,而且对笔记小说进行了分类。他认为笔记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类,志怪又可以分为“搜神”、“博物”、“拾遗”三类,志人可以分为“世说”、“杂记”、“笑林”三类。2003年,陶敏、刘再华的《“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发表在《文学遗产》上。他们认为要将“笔记”与“小说”拆分开来,以此推进对笔记的研究。2013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刘正平写成《笔记辨体与笔记小说研究》一文发表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他对笔记小说的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神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直到现在学界对笔记小说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经过学人不断的努力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第一,笔记小说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第二,研究笔记小说不能以西方的小说观念为标准进行。
2 文献研究
在唐代笔记小说的文献整理方面,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下)》是比较好的版本,在收录点校作品时要求不太严格,宁多收不少收,有些传奇也收录了。2008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周勋初先生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这是学界目前最权威的版本,共收录了57本笔记小说集。另外周勋初先生还有一篇《唐代笔记小说的材料来源》也是文献整理方面的成果。范崇高《唐代笔记小说校语散议》、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都是对唐代笔记小说文献的研究。
3 “史”的研究
从“史”的角度研究唐代笔记小说不得不提苗壮先生。苗壮先生在《笔记小说史》中第三章专门讲了唐代笔记小说。苗壮先生先分析了笔记小说和唐传奇的的区别、笔记小说创作的趋势与特点。他将唐代笔记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并对其中的重要笔记小说集进行介绍分析,如《冥报记》、《酉阳杂俎》、《朝野佥载》等。苗壮先生的这本《笔记小说史》对我们了解唐代笔记小说,乃至整个笔记小说史都有重要帮助。另外还有学者关注到唐代笔记小说对后世文学作品德影响。
4 内容研究
在唐代笔记小说内容研究方面,成果主要集中在单本作品研究。20世纪前期,郑振铎等人就对唐代笔记小说集进行内容介绍。苗壮在《笔记小说史》的第三章里也着重介绍了几本重要的笔记小说集。
21世纪同样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了唐代笔记小说的价值,研究成果最多的是《酉阳杂俎》。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郑暋暻的博士学位论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是最早系统研究《酉阳杂俎》的。他主要是从叙事角度来探究《酉阳杂俎》,分别探讨了《酉阳杂俎》的博物特征、宗教叙事、中外叙事,而且考察了《酉阳杂俎》在笔记小说中的特殊位置,论述唐代“杂俎”体的形成。无独有偶,2011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姚春华也做了《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但主要是从史料价值方面来研究《酉阳杂俎》。另外南京师范大学李云霞的硕士学位论文《<酉阳杂俎>所见域外题材研究》、李小霞《<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浅探》都是对《酉阳杂俎》单部作品的研究。
其它的笔记小说集也有学者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史佳楠的硕士学位论文《赵璘<因话录>研究》,该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因话录》,整理了《因话录》的版本,还发现了几条佚文。也对《因话录》的资料来源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因话录》的史料价值。还有对《北梦琐言》的研究,房锐四川大学博士生也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北梦琐言》的版本、资料来源、史学价值进行研究。河南大学霍本科的硕士学位论文《<云溪友议>研究》将《云溪友议》和唐代文学联系在一起,总结了作者范摅的诗学思想;而且从《云溪友议》中所载的语诗体考察唐代语诗体之流行。淮北师范大学王晶的硕士学位论文《<剧谈录>研究》从文体、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来说明《剧谈录》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巴冰冰《从<北里志>看唐代的市井妓业》、徐静《从<朝野佥载>看初唐文人的嘲谑风尚》、苏雯《文学视阈下的<唐国史补>研究》这些都是选择某一角度对单本笔记小说集进行研究的。基本上常见的唐代笔记小说集都已经有人探究过了,或是学位论文,或是期刊杂志。
更多的人将笔记小说看成是小说,所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研究它,自2000年到如今已有10篇论文,而且主要集中在近10年。马自力《唐人笔记小说中的唐代女性——从资料与问题出发的初步考察》是最早分析唐代笔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文艺研究》第6期上。他分析了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婚姻状况和爱情观念。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胡琳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商贾形象》结合政治和宗教来分析商人形象,探究在商贾形象背后隐藏的作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2010年,湖南科技大学潘学军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落第举子形象》通过分析落第举子的形象以及造成的原因,说明他们的悲惨命运,以此来探究唐代社会风貌。安徽大学黄洁琼的硕士学位论文《形象与现实——<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解析》也是通過分析形象来探究唐代社会风貌,她认为政治和宗教都对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有促进作用。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杨梅芳的硕士学位论文《<唐语林>与唐代女性研究》探究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而且她认为比起前朝唐代女性的地位是越来越低的。此外,还有王程乐《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周相国《诙谐以托讽谏——从笔记小说看唐代优人的“讽谏”精神》、侴佳琪、曾鹤云《从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医者形象看中医在唐代的发展》、鞠俊《从<大唐新语>看武后朝奸臣的特征》、聂佳旭《笔记小说视野中的唐代两浙士人研究》等。以上都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
唐代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虽然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但专门从史学角度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的论文目前只有3篇。2005年,吉林大学邱立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唐摭言>史料价值探微》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笔记小说《唐摭言》的史料价值,一是探究《唐摭言》中的史料来源,二是探究古人对《唐摭言》的利用情况以及从现代学术角度研究《唐摭言》。邱立玲认为《唐摭言》对考证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同样是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晓丹《<封氏闻见记>史料价值考》研究了另一本唐代笔记小说。这篇硕士论文和上篇的结构一样,也是从史料来源和后人利用两个角度来研究《封氏闻见记》。另外,安徽大学崔兰海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史料笔记研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探究唐代笔记的史料价值。论文选择了几部重要的史料笔记——《朝野佥载》、《隋唐嘉话》、《唐国史补》、《封氏闻见记》,从它们与正史的异同入手说明唐代史料笔记有着重要的补史和证史价值。唐代笔记小说中有为数不少的史料笔记,它们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有待学人补充。
同样研究不足的是对唐代笔记小说宗教文化的研究,仅有4篇。2005年,复旦大学刘正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从儒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巫术与唐五代笔记小说、道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佛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民间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这五个方面探究宗教文化对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影响。最后作者认为“穷神变、测幽微”的宗教动机是唐五代志怪类笔记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除了从整个宗教文化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还有更具体的从佛道二教来研究唐笔记小说的。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项波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佛教故事研究》对笔记小说中佛教故事的发展演变做了深入的探讨,项波认为这些演变都是佛教为了在异域发展所作出的妥协。2015年,兰州大学王鑫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五代笔记小说佛道内容研究》认为佛道二教为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16年,广西大学徐婷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研究》先探究笔记小说作者的道教情结,又对笔记小说中的道教内容进行分类,还通过笔记小说分析了道教在唐代的地位变化,最后探究道教文化在民间风俗中的反映。她认为道教的盛行丰富了唐代笔记小说的内容。对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宗教的研究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宗教文化丰富了唐代笔记小说的内容。
5 语言研究
以上是从内容方面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还有从语言方面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的。辽宁师范大学宋冠华的硕士学位论文《<唐摭言>词汇研究》分析了《唐摭言》中的科举词汇、常见词汇、新词新义,还有文献价值,并指出该书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同样辽宁师范大學黄蓉的硕士学位论文《<因话录>复音词研究》从语音构词、语法构词、其它构词三个方面对《因话录》进行研究,其中语法构词是论述重点。闻家祯《<因话录>的文化词汇研究》以《因话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从唐朝开始出现的新词与新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了解一些词语的发展变化情况。也有从整个唐代笔记小说的角度来研究词汇的。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师范大学郭宁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笔记小说副词研究》试图对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副词作穷尽性的研究,建立一个较为详备的唐代汉语副词体系。作者不仅对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副词进行分类整理,而且还从来源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唐代副词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从词汇角度来研究唐代笔记小说,总的来说学者都认为唐代笔记小说中词语的运用可以反映唐朝时候人们的语言习惯。
作者简介
林青青(1994—),女,汉族,江苏仪征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