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分析

2018-10-19王彩华

求知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王彩华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的学科,其中很多的内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规范。文章主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实际上就是从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一个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他律—自律的道德发展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道德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具体的道德教育来帮助他们形成对道德的正確理解和认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受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路线[1]。并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实现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文化和思想冲击着现代人的“三观”,这也就导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还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在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在系统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上都所有改善,但是教学的要求过于广泛,并且在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过于完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做到适量适度。例如,在对《不做“小马虎”》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和学生说马虎的生活习惯是不对的,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告诉学生马虎的生活习惯会给他们的实际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这样的教学比强行让学生言行统一要强得多。

2.教学模式生活化

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2]。

3.教学评价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独立的人格,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用道德和法制来约束和禁锢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另外教学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并挖掘出学生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学评价生活化,要求评价内容要多项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评价的标准要多层次化,这样的教学评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88):81.

[2]刘玉梅.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1).

[3]钱文龙.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