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自《思乡》的创作特点分析

2018-10-19王成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黄自和声曲式

王成

【摘 要】黄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艺术歌曲《思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探讨《思乡》这部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试图进一步了解黄自的音乐创作特点。

【关键词】黄自;《思乡》;曲式;和声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51-02

一、黄自的简介

黄自,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赴美深造,先后在欧柏林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和音乐。

黄自的音乐创作中主要以艺术歌曲创作为主,本文研究的《思乡》创作于1932年,由韦瀚章作詞,是黄自的代表作之一。该曲前半段是景物描写,后半段主要是抒情,作者从歌词内容出发,结合歌曲的意境,以及调式、和声、织体等多方面因素,巧妙编配而成。笔者主要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和声特点。

二、曲式结构特点

这是一首并列单二部曲式,首尾调性一致为降E大调,中间发生了转调。整首作品曲调流畅优美,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词、曲相互融合,与伴奏相照应,完美地体现了思乡的主题。乐曲由3小节前奏弱起进入,一气呵成,连贯性强,低声部是琶音分解式伴奏织体,功能和声稳定,从主调降E大调的主和弦开始,经过属七和弦,最后又以主和弦结束。

第一乐段A是一个方整性乐段,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a、b构成。第一乐句a共4小节,降E大调开始,用非主和弦音升F进入,与传统主和弦音进入的方式不同,运用了模进、乐句综合的发展手法,最后转至f小调,并以f小调的D7—T作开放结束,落在三音旋律位置。第二乐句b一直在主调降E大调上陈述,词曲相应,节奏较自由,和声清晰,最后结束在降E大调的主和弦上。

间奏有4小节,与前后主题材料对比鲜明,主要在g小调上陈述,作者使用了跳音以及大跳的旋律音程,伴随力度、速度的变化,与第一段末尾的歌词巧妙结合,仿佛是杜鹃在啼叫。

第二乐段B是一个5+1+4的自由结构式的连贯发展的单乐句乐段,从降B大调弱起进入,第1-2小节伴奏由之前的琶音分解式和弦变为柱式和弦,左右手大致呈反向进行,中间使用连锁进行离调,色彩鲜明,紧接着第3小节强起进入全曲最高潮部分,音区达到最高,同时调性转回主调降E大调。1小节间奏之后进入最后4小节旋律,节奏宽松自由,其旋律及伴奏中的部分材料来自第一乐段A中的第二乐句b,具有再现因素。最后旋律先停在主音上,伴奏和声继续演奏1小节尾声,落在主和弦三音旋律位置,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

三、和声特点

黄自深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在《思乡》曲的创作中,他继承西方古典和声的同时融入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使这首作品不仅富有西方音乐特征,也具有民族性特征。此外,黄自还善于运用极具风格的特殊和弦进行来表现艺术歌曲歌词的意境和内涵。

(一)替换和弦的运用。这是作品的前奏部分,作者用Ⅴ7的四音代替三音(也是调式中的主音代替导音),使原本Ⅴ7和弦中极具突出色彩的三全音音程被巧妙替换,从而渐弱了西方传统和声进行与我国传统民族音调之间的不协和感。如下图所示:

(二)附加音和弦的运用。附加音可以克服和弦进行时的生硬性,特别是在借鉴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中,附加音的插入对和声色彩的改变非常大,可以使旋律更流畅自然,更具有民族性特征。如下图所示:

黄自在左手伴奏的琶音分解式和弦中插入了调式Ⅱ、Ⅵ音,但并没有改变原本主和弦的功能属性,若此处为民族调式,那这两个音正好是降E五声调式音阶中的商音和羽音,从而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这两个附加音与主和弦恰到好处的融合,削弱了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完美地体现了民族性风格。

(三)特殊和弦进行。黄自在继承西方音乐家和弦材料运用的基础上,插入了一些特性结构和弦,用以丰富和声的音响效果。

1.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黄自没有局限于只选用传统三度叠置的大三、小三和弦,黄自非常喜欢用大七、大九甚至大十一一类的不协和和弦,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思乡》第20小节,这里运用了原位Ⅳ7和弦,用强力度琶音演奏,表达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如图所示:

2.属变和弦的运用。在大调中,属变和弦是由属和弦的五音升高或降低半音变化而来。如下图所示,这是《思乡》中第17-18小节,调性是降B大调,其和声进行是Ⅴ2—Ⅰ6—Ь3Ⅶ/Ⅱ—Ⅴ7/Ⅴ—Ⅴ7—#5Ⅴ7—Ⅰ,虽然只有短短两小节,但是黄自不仅使用了连锁进行,还加入了升五音的属变和弦,同时两外声部伴奏反向进行,旋律紧张性不断得到加强,最后推向全曲的高潮。

(四)调式调性的布局。调式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每种不同的调式都会有不同的表现特质。从调性关系上看,黄自的《思乡》纯粹是围绕主调降E大调陈述的近关系转调,依次为:降E大调—f小调—降E大调—g小调—降B大调—降E大调,这种纯粹近关系转调的调性布局给人一种连贯自然的感觉,符合这首作品歌词的特点。从转调手法上看,《思乡》一般都是直接转调,没有安排过渡性的中介和弦。黄自这种精心设计的突然性转调能更好的表现音乐形象,同时前后调性对比也更鲜明。如乐曲第18小节高潮部分突然转回主调降E大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四、结语

黄自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面向国内传授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的音乐家,他的和声理论、写作水平与技巧均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从本文对其艺术歌曲《思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黄自不仅能娴熟地运用西方传统和声,而且还融入民族化和声,并将音乐形象有机结合,体现出一种他自己独有的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黄自和声曲式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千古文章未尽才——黄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