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2018-10-19顾佩佩

文理导航 2018年16期
关键词:本土化

【摘 要】调研之初,课题组发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被边缘化”“认识模糊”两大问题。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以“建筑”“旅游管理”为研究对象,打造了“本土化”个性案例;关注“专业发展”的大背景;利用“课堂以外”的资源;重视典型个例的诱导功能;在课题《职业场景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推进上开展了新的尝试。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职业场景;本土化

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研究文法、提升审美等最基本能力,更要教会他们于“基本”之外的“生活实践能力”。所以说,“传道”需要,“授业”“解惑”,也需要,这是一名教育从业者该坚信也该坚守的原则。基于这样的前提,反观我们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版块,发现是可以多分些精力,多加以利用起来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关怀社会,关注民生。

去年2月,由我主持的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场景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题,在征求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以学校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着“被边缘化”及“认识模糊”两大问题。针对这些,课题组一致认为,我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及“教学模式”,务必要结合海门特点及学校实际,以示本土性、实效性。

一、打造“本土化”个性案例

课题组主要围绕我校“建筑”“旅游管理”两大专业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研究其具体职业场景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两大专业中,建筑是我们海门的形象产业,其经济一直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实现了“量增质优”建筑强市的新目标。至于旅游这一行业,海门有诸多值得推销和展示地方特色的“资源”。在《海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就曾明确提出要将海门建成“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结合这两大专业,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到底该从哪里入手,怎么做,又要做到什么样呢?怎么样才能既结合“建筑”“旅游”的特色,又能保持其“语文原味”呢?

经过反复讨论,课题组决定暂时将重点放在破解三个难题上:1.如何将“旅游管理”“建筑”两大专业与“语文”有效对接?2.“课堂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转移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其实施步骤是怎样的?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是否异于一般课文教学?什么样的才是最合适、最科学的?

不难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现行教材单元背景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而开展。成员们也于前期进行了多次研讨,决定从内容、场景、形式三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二者契合点,逐渐丰满上课“脚本”,编排出了一套“本土化案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该案例由两大活动版块构成“活动板块一 榜样引领 共铸精彩”“活动版块二 知我海门 爱我家乡”,对应学校建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目前课题组打磨了10个案例,将“调查报告”“职业访谈”“个人简历”“求职应聘信”“讲座”“演讲”“活动卡片”“导游词”等语文课程的触角延伸至专业领域,注入“专业元素”,也改变了我们原先“有本可依但针对不强”的尴尬局面。当然,这10个案例是需要后期反复打磨、提炼,才能渐趋成熟。

二、让活动成果变得“水到渠成”

课题组成员普遍认为,让学生投身相应“职业场景”中,去受“此时此境”的感染,才会有所思,有所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例如,“活动版块二知我海门爱我家乡”中“导游模拟训练报告”这个案例的教学,我们在开展前就试着让学生对“张謇元素”“余东古镇”“华夏第一龙桥”“海门蛎岈山”等家乡旅游资源做了相关调查,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数”,进而带着“情”去撰写“地方性导游词”。有了导游词之后,学生们又会不自觉地生发要与班级同学分享劳动成果的欲望,这时“导游模拟训练报告”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训练现场,语言组织凌乱者,有之;材料占有丰富不善表达者,有之;但也不乏“有备而来者”,有声有色,俨然已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

这样的语文综合活动,整个实施过程虽“磕磕绊绊”但“亮点不断”,“有难度”“有挑战”但更“有收获”“有成就”。

三、将触角延至“课堂以外”

语文综合实践的天地是广阔的,职业场景的创设也是多元、开放的。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是语文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是交际策划的源头活水。当然,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肯定是不能仅将目光盯在“个性案例”中。要学会去关注、去营造与专业相匹配的“大背景”;在动态的“专业发展走向”中,在多变的“课堂以外”去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近几年,海门的旅游在为打造“以张謇文化为主题,以江海休闲为重点,融绿色旅游、購物体验为一体的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而努力着;海门的建筑也充分发挥着品牌优势,国内外市场拓展异常迅速。两大行业变化、动态、发展的这个过程里,其实处处都有语文延伸的“机会”、拓展的“空间”。这个当然也是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有敏锐的“嗅觉”,能捕捉教育契机;更要有“利用资源”的能力,寻找适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话题”。

例如,作为我们的形象产业,我们一直为海门的建筑而骄傲着。然而,按照旧有的眼光,我们却从来没想过建筑这种传统行业有一天也是需要与信息化联系的。“智能化建筑”的势头方兴未艾,利用智能系统构筑未来立体绿化生态住宅,受到了一些企业的追捧。身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如何看待这种“智能建筑热”呢?我们海门地区的建筑行业如何面临这一绿色建筑文化呢?试着观察学校的“建筑模型馆”中的各“工艺流程”“工程节点”,又离“智能建筑”有多远呢?这个时候,不妨放手鼓励学生去形成自己的思路,想好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增强讲演的形象性、说服力等。

四、让交流变得“有物”也“有情”

有人说,模仿是社会生活中人类历史文化继承的普遍现象和必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个事物都会在脑海中形成“原型”,日后遇到类似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又会不自觉地调用“原型”从中获得启示,形成解决方案。

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果能重视典型个例的诱导,发挥“原型”启示功能,那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可以顺畅许多。比如,在开展主题《家乡旅游资源知多少?》中的第一个案例《认识海门》时,我们播放了十分钟城市宣传片《大海之门》《江海门户通天下》,那强劲的旋律,铿锵的解说,带领学生感受着海门雄厚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教时又适当穿插了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张謇》,特别于海门取景的场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海门”是一座处处浸润着“张謇精神”的城市。结合学校宣传片《先锋》解说词,让学生准确领悟到“海门中专”就是在“以张謇为名”的大背景下的。

随后,布置同学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海门著名的景观、标志性建筑、历史名人资料,或制作成卡片,或多媒体展示配以解说。这样一来,也就进一步将学生带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原型”诱导,去学生找寻令他们动容的素材,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变得深入,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起来。

按照研究计划,课题组不断完善,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认知,取得了一定成效:1.初步摸索出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教学的简单模式。我们积极运用行动研究法,叠加“本土资源”及“专业特色”两大元素,初步摸索出了“建筑”及“旅游”专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在活动中解决相应问题,从活动中提炼规律。2.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土化案例”。我们试着对原教材中“语文综合实践”的版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尝试着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并将目光放在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上。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前期探索实践还是显得“很稚嫩”“不成熟”“不够系统”,日后一方面尝试着完善“本土化”案例,构建更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可考虑延伸至其他的专业上,从而扩大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面。

(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职业场景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立项编号:ZJ2016029,主持人:顾佩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慕课及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教育本土化融合对策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