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法新媒体传播研究

2018-10-19王波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运营管理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政法宣传也不甘落后,全国政法新媒体大量涌现。微信公众号“长安剑”作为其中之一,首篇文章即获上万阅读量,至今两年多来更是吸粉无数,并数次被人民日报发文表扬。基于其属于政法新媒体宣传的典型成功代表,本文拟通过对其内容生产和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融合官民两个舆论场的成功之道,为网络舆论的引导尤其是政法类舆论场的引导带来一些积极启示。

关键词:长安剑 内容生产 运营管理

一、“长安剑”简介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政法宣传也不甘落于人后,全国政法新媒体大量涌现。据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政法新媒体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政法系统有官方微博32431个,个人微博10142个;官方微信18586,个人微信1218。[1]。本文要研究的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开通于2015年9月24日,为当年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次日。首篇文章《政法队伍的小伙伴,习大大喊你为民保平安!》,“长安剑”就获得了点击过万的关注度。在开通的第一个月期间,近半数文章的阅读量破万。

同年,“长安剑”的关注度不断迅速攀升,获得“今日头条”平台、清博大数据等第三方机构授予“2015年年度新媒体人”称号。《人民日报》点评该公号称:“‘长安剑主打政法热点舆情解读,在敏感议题上以独到、专业的视角发声,具有直逼人心的理性力量。最可称道之处,是其对各类新媒体传播样态娴熟运用、游刃有余。各种流行文化素材,从网红到网络流行语,都能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创新手法不胜枚举,成功实现了与网民的情感共振。”[2]

至今,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开通已两年有余。无论是观其粉丝数量,还是文章阅读量,又或是第三方机构的评价,“长安剑”已成为政法信息的权威信源和司法舆论的重要引导者。

二、内容生产分析

“长安剑”何以能过脱颖而出?通过分析其热门文章,笔者认为,紧跟政法时局热点,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以及多类型的传播样态,是其人气指数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

1、紧跟时政热点 视角独特

关注“长安剑”可知,该公众号发展至今,目前每日分别有三次推送,几乎每日一篇原创文章,热点事件从不“缺席”,甚至多为独家干货。更值得称道的是,面对诸如魏则西事件、南海仲裁案、雷洋案等一些让人迷惘、怀疑的热点事件,“长安剑”坚持以独特视角理性发声。如魏则西事件,“长安剑”没有跟风谴责百度、莆田系,而是从法治角度发布《“魏则西之死”:最本质的问题在这里》,重新分析百度、莆田系、军队医院等各方责任。

2、拟人化形象 网络化轻松表达

“长安剑”的行文风格也自成一格。几乎每篇文章都以一位30岁左右,名叫“长安君”的爱国青年之口在讲述。关注公众号就能看见身穿红黄相间衣服,有着法治执念的“长安君”。其运营团队称红黄相间的取色来自国旗。在“他”的胸前有五星图案,火炬发型、黑框眼镜,身边有一个象征司法公正的神兽獬。他的这番造型被《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一個“充满正能量的中国超人”。

也因此,“长安剑”的语言风格和公号定位,与这位爱国青年“长安君”高度统一。年轻的“长安君”,总是会用接地气的生动语言,为读者分析研判法治热点,解读法律新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曾这样评价“长安剑”:“‘内核姓党、表达姓网,善于用流行表达元素对重大案件和涉法热点发声,开创政务微信传播新范式。”

3、多媒体传播 表达形式多样

在表现形态上,“长安剑”的文章以“文字+图片”为主。不过,“长安剑”也并未拘泥于此,而是进行了更多尝试,如视频、H5、游戏等。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长安剑”推出了第一个原创视频。2017年两会期间,“长安剑”又推出了一款名为“打老虎”的互动H5小游戏。在游戏的结束页,“长安剑”链接上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让枯燥无味的政法类“干货”变成了让人愿意接受的内容。

三、管理模式分析

“长安剑”的脱颖而出,追根究底还与其管理团队、管理模式密不可分。分析“长安君”的诸多公开资料后,笔者认为,其背后的专业作者、把关机制,以及拒绝商业合作是最为关键的三大成功因素。

1、约稿专业人士 公检法争相发声

从公开信息可以得知,“长安剑”的编辑团队,目前稳定在四五十人的规模,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80后、90后,拥有法学背景,有的从中央媒体的法治编辑记者中转型而来,有的则是资深“论坛版主”。其创始人彭波曾说,“长安剑”的核心财富,是在法治、经济、国际、网络等各领域,有一批顶尖作者。当天约稿,当晚来稿。[3]

笔者查阅“长安剑”的署名文章发现,“长安剑”的作者基本是业内细分领域的顶尖人物,比如,中国博客之父、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清华大学新媒体学者沈阳;中国青年报社评部主任曹林等。此外,也有一些有想法、有经历、有锐气,关注法治的作者。来自政法领域的基层工作者,公检法各系统均包含其中。事实上,在“长安剑”的每一篇文章末尾,“长安君”都留下了投稿地址。

笔者认为,“长安剑”的成功,一是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在于将圈内人汇聚一堂争相发声。

2、传统采编审流程 把关机制健全

虽然是新媒体,但从编辑报审流程来看,“长安剑”的日采编流程却很传统。“长安剑”的团队成员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表示,报选题——约稿——编辑——送审——排版——推送是他们的主要流程。每天,当班编辑会在工作微信群中报选题,领导会商后确定后,由编辑向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约稿,来稿由编辑精编后发领导审核,排版制作后由领导再次审核,确认无误后由当班编辑推送发布。

据此看来,“长安剑”从未放弃日常编采的把关机制。无论是选题,还是内容,甚至是标题,“长安剑”都在取舍之间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以保证其大局观和方向感。

3、拒绝商业合作 保证身份中立

由于发布过许多独家内容,有不少人都在猜测“长安剑”的出身,江湖还是庙堂,个人还是官方?据查,该公号的主体信息为:北京长安广告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 “长安剑”表示,作为自媒体,其“民间身份,官方立场,法治视角,网络表达”的定位从未改变。

“长安剑”在公开资料中也坚持声称尚未有任何商业行为。其后台受到有关“商业合作”的留言都会一律回复:“长安剑目前深耕内容,暂不考虑商业合作”[4]长安剑对外声称,这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表达看法的自由和中立。笔者认为,该做法的本质实则是新闻界一直追求的采编与经营“两分开”制度。

四、研究发现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两个不同的“融合”,一是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二是官民舆论场的融合。

1、新旧媒体融合 各取二者之长

按此前所述,“长安剑”的编辑团队,有从中央媒体的法治编辑记者中转型而来,有的则是资深“论坛版主”。如果把出生于互联网的“论坛版主”看作是新媒体人,则可以认为“长安剑”在人员构成上实现了一种新旧媒体的融合。因此,在其内容生产和管理运营上,“长安剑”也体现出了这样的融合。如在内容生产上,传统媒体人扎实的文字功底,结合新媒体人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让法治新闻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在管理运营上,“长安剑”又很传统,出自传统媒体的稿件报送审核机制即是最佳说明。 由此可见,“长安剑”各取新旧媒体所长,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转型发展。

2、官民舆论融合 重在群众视角

自从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具体到一些政法类话题上,常常是官方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发布;而群众则通过微博微信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发声。然而,“长安剑”的“民间身份、官方立场”却无形间将两个舆论场进行融合:公号推文中简明朴实的语言,让群众不再抗拒官方希望传播的信息,而公号的留言区则给了民众自由发声的平台,有助于官方深入了解民众所需。

五、结语

作为时政领域的垂直自媒体,“长安剑”仅成立两年就获得广大网民认可。根据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其成功之道在于:内容上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原有表达方式,创新多种表达形态;管理上坚持把关机制,纵使民间身份,也竭力坚持身份中立、理性发声。不过,笔者也认为,其来自民间的身份,加之拒绝商业合作,也难免让人对其生存之道心生质疑。如果官方加以扶持,长此以往,其内容生产和管理运营是否又会发生改变?或许,最终,好的内容仍需要阅读人的买单,才能保持自始自终的中立。

参考文献:

[1] http://news.ifeng.com/a/20160523/48829173_0.shtml

[2] http://sz.people.com.cn/n2/2016/0823/c202846-28876205.html

[3] 刘百军,《长安君舆论漩涡中理性发声维护法治》,《法制日報》,2017年10月9日007版

[4] https://mp.weixin.qq.com/s/lwqGsKWAMI6Cmv2x3TXMNA

作者简介:王波(198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研究。

猜你喜欢

运营管理
县域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体制浅析
对风电场运营管理的探讨
基于电信运营商及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医院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pet—ct)
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