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素外在性诉求思维与传统中哲思维的对比研究初探

2018-10-19胡斐翔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自信

摘 要:本文从两个维度:罗素强调自然性接触地重要性与儒道原始“天人合一”、“无为”理念、罗素从自我剖析角度出发所论述的自恋、自迷、自信三层自我分析理论,对罗素外在性诉求思维与传统中哲思维进行对比研究。以这两个大的维度为支柱,笔者粗略的对比分析了外在性倾向思维与中国传统思维的异同。

关键词:自然接触与天人合一理念 自恋 自迷 自信

在罗素《幸福之路》一书中,很多人在阅读此经典著作时往往会忽略罗素在字里行间里或明或暗影射出来的对外在自然的重视,比如他在分析不幸福的原因:论疲劳之神经性疲劳时强调,其最坏的外在表征之一就是神经性疲劳渐渐成为人与外界之间的一儒道隐形精神之墙,这堵墙既非肉体的真实疲劳感触也非精神疾病般地精神性缺陷。它的具体表征可以简单概述为“他面前的影像模糊不清、悄无声息,除非被小把戏或怪癖激怒,否则他不会注意任何人,他对饮食或阳光,这些常人贪求不止的欲望事物没有过多兴趣,但会全情投入个别事物之上,对其他的一切则置之不理。这会让他不安宁,疲劳感也随之不断地增加,最终可能要意求与药物的帮助”罗素坚定认为这种精神性的不安宁所带来的精神性的疲劳从根本上说,就是因失去与自然生活的接触所带来的一种潜藏性的隐性问题是一种惩罚。人生而为人,其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与诸物颇有异处。在我国传统中国哲学中其实把天地间 之“万物刍狗”分有为四类,一者:无生无气无灵之物,诸如沙滩上的石头;二者:有生无气无灵之物,譬如绿洲上之森林植被;三者:有生有气无灵之物,好比绿洲森林下之野兽、植被中之昆虫;最后第四者也是最高等者,即有生有气有灵者,亦即人类。从这四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关联渐进的關系,这也是物、植物、动物与人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所在,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洞见到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当罗素论述神经性疲劳依然成为了现代人之间的一堵墙时,其实他在暗示我们现代人及未来人渐渐失去的一种能力,即与自然相接触的能力,当这种接触自然的自然触角萎缩之后,可怕的精神疲劳将远远恶与肉体疲劳所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这背后隐藏地其实是一个愈来愈严重地、世人却无知觉地社会问题。《幸福之中》罗素就此并未深入论述下去,只是点到即止的揭示。再譬如罗素论述到,当一个小孩有一天走出家门,去到田埂之上,当他看到前方满眼的嫩绿的一片一片地秧田,他弯下腰,把脸贴近地面,他会自觉不自觉的发出咯咯地欢笑声。这并非罗素的杜撰,这可能是罗素曾经偶有见过这个场景亦或四罗素自身在接触自然时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这种意义上看,罗素也是非常从内心深处追求外向性发展追求外向性接触的。这一点与我国儒家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反省,一日三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但是无独有偶,罗素强调对外在自然的接触,对外在兴趣的发掘,对外在能力的培养,这些倾外性的选择哲学理念由于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哲学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儒道哲学,“无为而治”,追根究底就是一种与自然规律的深度融合,就是一种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儒道把对自然规律的应用,把这种对外在自然能力的诉求,或者说把这种对外在的有意识地“有为”之举升华为一种无意识 地“无为”之境。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性地需求还是在人与自然的深度交融。在此种深度交融下,罗素认为:“幸福的能力就可以悄然滋生”,老子认为:“儒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概述而言,罗素自然接触念想与实践与儒道本始材扑,未经后者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高度吻合,他们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理念,人存于自然、人与自然一体理念充分进行了论证。

此外,罗素在外向性追求上还从自我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究,譬如罗素在论述诸多历史政治人物的失势失败时,认为诸多政治人物的失势亦或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在性倾向导致的自迷自恋人格所致,这种自迷自恋人格所导致地则是盲目地自信与最终地自我封闭去不自知。他不太可能能听到真知灼见,能听到忠言良谏。罗素把大人物的失势、失利与失败与大人物内在的自恋自迷自信联系起来的观点,之前鲜有人从这个角度解读。罗素这样做的目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罗素骨子里的外在性追求思维使然。罗素看到自恋自迷自信三者的关系与常人不同,他认为自恋情节或者说自恋情感是一个个体自迷的开始,而自迷则往往导致错误的自信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罗素从一条主线三个层面解读自恋自迷自信的关系。从自恋到自迷再到自信是一种逐步走向自我封闭甚至自我毁灭的儒道路。是走到了外向性对立面,也即是把人与自然渐而隔离开来,最终失去地是寻找善的能力,失去地是主动爱与被爱的能力,失去地是追逐美丽的能力,失去地是得到幸福的

能力。

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变化均迅速而难寻章法,人们常常迷惘而不能自拔,在此种境况下,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首再阅名家经典书目,常常有醍醐灌顶,指正更向之功效。笔者在阅读罗素名著与中国经典典籍时长感先贤圣哲的伟岸与智慧之光。本文笔者从罗素对自然的接触的重视及罗素从自我角度的剖析探究罗素外在性的思维倾向性,从儒道“天人合一”与“无为”思维方略探究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外在诉求。总之笔者粗线条的将两者进行了一种较为合理性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伯特兰·罗素(Betrand Russell).罗素文集第二卷:哲学问题 宗教与科学[M].何兆武、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伯特兰·罗素(Betrand Russell).罗素自传第三卷:数理哲学导论[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伯特兰·罗素(Betrand Russell).罗素文集第四卷:心的分析[M].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伯特兰·罗素(Betrand Russell).罗素文集第五卷:权力论 权威与个人[M].吴友三、储智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伯特兰·罗素(Betrand Russell).罗素文集第六卷:意义与真理的探究[M]. 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老子,《儒道德经》,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8] 罗素,《幸福之路》刘勃译,华夏出版社,2015年6月北京第1版。

作者简介:胡斐翔(1990—),安徽安庆人、高校思政教师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系部:公共课教学部。

猜你喜欢

自信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的赞美是阳光
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教学创新
重塑中职学生自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谈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盲从行为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