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2018-10-19丁凌之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化新时代

丁凌之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理论牵引和指导实现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思想,确立了新时代“强起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目标。以“强起来”为主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站起来”和“富起来”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并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着力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积极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阐释中国道路,解释中国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化 新时代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站起来

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家一穷二白,第一批国家领导人面临着如何让中国迅速“站起来”的严峻考验。因此毛泽东的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依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时国情下的实现形式与典型范式。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的一次具体结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中国付诸了实践并获得了中国式创新与发展。其中关于再生产结构问题,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问题,发展战略、规模与方式问题等,都具体化和发展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升华。

(二)邓小平理论——富起来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飞跃。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初步建立起的工业化体系在“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中被大肆破坏,生产力水平遭到重创,因此彼时执政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面临着如何让人民“富起来”的重大任务。邓小平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则在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志,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成功地转轨为市场经济,展现给世界一个全新的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并建立起了独特的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习近平“筑梦理论”——强起来

习近平“筑梦理论”是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逻辑、新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下的重要实现形式。习近平把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伟大复兴具体化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目标的“筑梦理论”。习近平“筑梦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新理论。“筑梦理论”紧抓民生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真正为实现中华名族“强起来”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深入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二、新时代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对当下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整体性、连贯性、针对性、务实性等特征的系统化经济思想。新时代“强起来”政治经济学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强起来”为主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自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標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起,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定位由“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可以明确看出,随着实践的不断拓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定位越来越科学。新时期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坚持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坚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总方向,努力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科学的宏观调控,如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

(二)经济新常态理论

1. 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经济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

2. 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大数据时代新生产要素的加入,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格局,同时依托互联网,延展了资源配置的平台,改变了传统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的步伐,促进了经济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3.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此特征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而提出的。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当年国内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4.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的持续上涨,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之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5.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明确市场的决定作用更是充分发挥政府“无形之手”,扮演好“监管者”角色的前提条件。

6. 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该理论特征表明经济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时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权结构、投融资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等,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论

在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调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结构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依旧存在东富西贫、城乡差距大等区域性差异。因此新时期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通过进一步优化各地域的发展模式,缩小差距、补齐短板,实现各区域、各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新时期下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及方式得到进一步调整,进入新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国家继出台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政策之后,近年又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引领作用,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发展,明确到2020年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以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在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时,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促進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以缩小南北区域发展差距。由此可见,新时期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整体协调发展思路,旨在全方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将国内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世荣. 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几个问题[J]. 甘肃: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2(2).

[2] 程长羽. 建立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思考[J]. 北京:经济述评. 2007(9).

[3] 曾狄. 整体性理解毛克斯主义的理论锁钥[J]. 北京:学习时报. 2009(11).

[4] 王毅武,燕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海南:新东方. 2016(4).

[5] 郑自立.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及其实践意义[J]. 江苏:扬州大学学报. 2016(5).

[6] 刘永佶.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题:规定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系统[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1).

[7] 卢晓莉,汪钊.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内在张力[J]. 内蒙古:前沿. 2017(10).

[8] 任保平.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J]. 北京:人文杂志. 2018(2).

猜你喜欢

中国化新时代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