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2018-10-19陈伟楠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槐树牵牛花

陈伟楠

文章中的一花、一草、一物均能代表作者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务必重视起这些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体会,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进行详细的解释。故都秋的特点是清、静和悲凉,清和静相对好理解,学生也容易在文中找到,最难的是悲凉,又该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执教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景物进行“咬文嚼字”式的分析了。

我们可以先来细数一下课文第三段出现了哪些景物?有一椽破屋、浓茶、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以及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颜色(蓝色、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和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一椽破屋显示出破败、落魄的景象。浓茶,颜色很深,顯出悠远的意境。很高的碧色的天空,显示出秋的高远辽阔,有一点寂寥的意味。鸽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此时周围的环境是很安静的。槐树是北京的家树,枝叶茂密,夏季枝叶繁茂的时候是不会有漏光出现的,此时作者说细数槐树下的漏光,说明秋天的时候槐树已经开始落叶了,隐含着一种悲凉之意。再来说牵牛花的颜色,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蓝色给人的感觉比较忧郁、黑色给人深沉厚重的感觉等,我们来看牵牛花颜色在作者心中的排列顺序,蓝色和白色的最好,因为这两种颜色代表了一种悲凉的感觉,紫黑色和淡红色是不怎么被作者喜欢的,因为这两种颜色相对给人一种热烈激情的感觉,与作者所喜欢的秋的悲凉是相反的。这段的最后一种景物是秋草,是什么样的秋草呢?看看作者用了什么词来修饰的:“几根”,在数量上很少,“疏疏落落”,稀疏零落,非常零碎,就这么几根草还是分布比较散的,“尖细且长”显得十分瘦弱,生命力较弱,这些词无一不体现出秋天的悲凉意味。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牵牛花蓝色的花朵,为我们打造了一副悲凉的秋景图,秋天清冷的意味不觉扑面而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体味秋天的“清、静、悲凉”是通过这些词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学会怎样选择合适的景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除了第二段里的景物,作者还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秋天的“清、静、悲凉”呢?还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槐蕊,这样的感觉都能被作者感受到,说明此刻环境非常的安静。这里的静,不仅指作者所处的环境安静,也指作者此刻内心的宁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落蕊很多,可是这么多的落蕊确是早晨起来之后才被发现的,说明落蕊的时候环境很安静,就连这细微的声响也不能听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还能看到扫帚留下的丝纹,说明还没有什么人走过,说明环境安静,能看到这一条条丝纹,说明作者内心也是宁静的。除了落蕊还有秋蝉、秋雨、都市闲人和秋枣这四种典型的事物。蝉在我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忧伤、凄凉的象征,蝉声更是让人感觉凄凉清冷,蝉的一生很短暂,春天是生命的开始,而一到了秋天蝉就要慢慢死去了,所以这里的秋蝉所营造的悲凉的氛围就很明显了。“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秋雨是天气转凉的信号,不仅营造出凄凉之情,也暗示了作者人到中年的无奈、沧桑。我们可以看一下“都市闲人”的衣着打扮,一个穿的是青布单衣,青布是冷色调的,单衣即使是很厚的衣服也毕竟是单衣,甚至在秋天的时候穿着有些冷,这些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也反映出天气确实是凉了。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秋枣更是北方秋天很有代表性的果子,可是枣子熟透后,西北风就要来了,好的时日不多了,看到秋天的枣子,更多的是一种悲凉的意味。也有一种说法,郁达夫的孩子龙儿就是死在这样的院子里,他还专门写过纪念的文章,回忆龙儿在树下摘枣子的情景,所以这里写到枣树也可能是忆起自己的孩子了,就更显出一种悲凉之意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事物所代表的含义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行深入的体会,也要让学生学会围绕自己写的主题进行选材。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式的引导,必要时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生活经验,比如槐树这种树,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学生并没有见过,所以对槐树并不了解,需要教师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生活经验来使他们有更深刻的体会。一花一物总关情,只有对作者笔下的景物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他想表达的感情,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有收获!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槐树牵牛花
槐树的秘密
牵牛花
牵牛花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