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471900李会霞
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471900)李会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随机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范围43~79岁,平均年龄为(59.72±6.78)岁,将其随机分为平均4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包括:①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首先在科室成立一个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然后由护士长带领小组的相关人员去征询专家的意见,并查询大量相关的资料,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路径计划。在小组内采取等级责任制专职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将护理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控制在40小时左右,然后根据每日患者的数量和护理工作量及时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每天值班的护理人员至少是2名。②对相关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增强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急救模拟训练,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操作技术。③急诊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分诊护理人员进行初次评估和检查,评估时,根据接到急诊30s内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询问,并进行分诊,从而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在确定患者的基本病情后立刻进入到急诊护理路径,先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然后再进行登记挂号,并开放绿色通道。分诊台的护理人员在接诊以后立刻将患者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以后,由护士长指导并全面落实“危机值”报告制度,在1~2min内给予每分钟2~5L的氧气,3min内对患者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测量,5min内建立一条静脉通路,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血压等进行检测,10min内由护理人员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并进行心电图检查;然后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在舌下含服0.5mg的硝酸甘油,如果含服硝酸甘油后,患者的相关症状没有缓解,再给予患者静注硝酸甘油注射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适量的吗啡镇痛。在整个抢救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情况,一旦出现并发症时,要立即协助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附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x±s)
附表2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x±s)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急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院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附表2。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急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院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同类研究结果中,急诊护理路径的住院时间为(9.8±3.4)d,院内复发率为2.1%,与本次研究中2.22%的复发率非常接近[2]。
总而言之,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降低院内复发率,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