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10-19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刘一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刘一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是通过可靠的医学理论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1]。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9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循证护理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9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按照随机字母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均分为对照组(n=99)和观察组(n=99)。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19~68岁,平均(45.63±5.4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21~69岁,平均(46.08±6.57)岁。两组基础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术前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为:①提出问题:在患者手术前对患者的手术程序以及相关细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评估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护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护理过程中的问题。②解决问题: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和资料调查,制定最佳的护理模式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③护理实施:对于制定好的解决方案,在临床实施的过程中也通过循证的方式进行实施,同时对于每位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衔接过程也采用循证护理的模式处理,确保每位患者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各个细节均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的专门的护理。同时给予患者临床基础的饮食护理、生命体征检测等内容,并加强医生、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医患之间以及护患之间的沟通,确保护理的有效性。护理人员严格书写患者的病历,并仔细填写护理记录单,尤其对于实施高危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过程中需对止血带使用、手术体位的摆放、以及灭菌监测结果等仔细核对记录。在此基础上对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情况,护理质量评分。量表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自行填写,总分12~8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焦虑。护理质量评分采用我院根据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其统计学意义以显著差异P<0.05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t=12.46,19.79;P<0.05)。具体数据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SAS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短,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因此,导致护理的难度加大[2]。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在前期的调查总结中,促进了护患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增加患者对护理信任度。同时,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护理人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9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术后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效果显著。同时护理人员在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各科室工作之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了医院医疗团队的综合水平,具有推广价值。